「本文来源:大连日报」
/吕超/
在中国古代,涉及机器人的文献记载不少。粗略统计,约有30多种,譬如《列子》《西京杂记》《傅子》《岐海琐谈》《古今图书集成》等。最早的记载见于《列子·汤问》中的“偃师造人”故事。虽然出自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但其本身却完全可以视为技术类幻想小说,影响也颇为广泛。偃师造出的人偶和人类的外貌酷肖,周穆王一开始还以为是偃师的随从。人偶的下巴被掰动则能够曼声而歌,调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表演完毕后,还向周穆王的宠姬抛媚眼。这一轻佻行为激怒了周穆王,他认定人偶为真人假扮,下令处决偃师。偃师为证清白,现场将人偶拆解,展示其由皮革、木头、胶漆组成。这些没有生命的部件一经组合,便成了活生生的人偶。很明显,在这一故事中,人偶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盛怒后的周穆王也不再对重新组装的人偶怀有敌意。
细细梳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机器人或用于杀伤敌人,或用于捕捉野兽,更多的则是用于歌舞表演,如完成击鼓吹箫等程式化动作。唐朝《乐府杂录》记载:刘邦北击匈奴,却被冒顿单于困于白登,后依陈平施“美人计”,让机器美女在城楼上歌舞献艺。匈奴阏氏担心汉人美女会与自己争宠,便力劝单于撤了兵。《大业拾遗记》中则虚构了隋朝皇室的歌舞盛况:名机器人共同演出的场面。这些文献记载中的机器人绝大多数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料,以弹拨力或水力驱动,其外形虽类似人类,但在容貌和心智方面还是和人类有很大差距的。程式简单的它们,一般被视作精巧的器具,其所能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固定的。与技艺高超的人类制造者相比,机器人还是相当笨拙的。因此,人们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媲美或超越人类的智慧,更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中国古代文献对机器人低智能状况和奴仆地位的描述,和同时期的西方文学是大体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当时中国科技的相对发达,中文典籍里的机器人出现频率和出场规模,甚至比同时期的西方文献还要显著。但遗憾的是,中国文学对机器人伦理的探讨却并未发生“弗兰肯斯坦”式的变革。
在我看来,其原因应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代表则是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背后深嵌的万物有灵潜意识。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分析,阴阳可谓最原始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则是最基础的系统论。长期以来,中国的古圣先哲能够将世界万物的形成及相互关系都纳入五行理论来阐释。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便是建基在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之上。在这一思维框架下,人们对神、仙、妖、魔、鬼、怪、精、灵等非人类族群的意象,给予了较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