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二十四桥明月夜扬州柳叶桥创作有感

来源:箫 时间:2023/3/10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4075.html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流传千年的名句,扬州的桥、诗、城共同经历了大唐盛世。扬州的特质很丰富,扬州人历来务实,逐利、享乐、踏实做学问,做到了极致且不失品位,符合了“扬气”的体面、高端、引领潮流;但务实的深层,蕴藏的是浪漫的因子,这才是最根本的特质。

桥之于扬州,不是简单的交通设施,它更是记录扬州生活、艺术、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带着以上这些感悟,通过设计试图使桥梁与两岸和运河对话,与这座城市的特质相呼应,与扬州的过去、现在、未来发生链接。

从诗句说开去

晚唐诗人杜牧出身望族,三十岁出头开始在扬州做官。他生性喜好声色歌舞,在扬州度过既风光又逍遥的3年。后经考试升迁到京城做官,然而扬州始终令他魂牵梦绕。有一回,他因故错过了本可以路过扬州游玩的机会,于是给在扬州工作的老友写信。绣口一开,传颂千古——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何来理解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呢?相传有三解。

一种说法是扬州城内有二十四座桥。其证据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而《梦溪笔谈》的创作时间是在沈括老年隐居在镇江东的梦溪园时候,距离扬州很近,应为纪实。况且沈括博闻多学,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工程、医药等都有研究,他是政治家,更是科学家,应具备求是精神,不会对家门口的事随意杜撰。所以,《梦溪笔谈》对扬州城内二十四座桥的描述是接近事实的。

对二十四桥的第二种说法:有人说扬州有一座桥,名字叫二十四桥,证据出自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这座桥现在还在,但从桥梁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那不可能是唐朝之前就有的桥。因此,杜牧时代的“二十四桥”并非特指某座桥。

第三种说法:二十四桥指代的是扬州城,或宽泛点说,指的是扬州的歌吹、风月与繁华,甚至有人说二十四桥专指扬州美人,在诸多诗句中皆有类似用法为证。

我个人认为,在唐宋或更早时,扬州城的二十四座桥应该是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桥梁失修,二十四桥的美称却一直流传下来,它代表着扬州城以及与这座城市相关的过往、艺术气质、城市性格,等等。“二十四桥”所承载的,是对扬州城诗情画意的赞美。

盛世唐代,恰好是扬州历史上的第二个繁盛时期,当时扬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航运、文化、宗教、工艺美术、文学艺术诸多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被称为大唐重镇。扬州不执行“宵禁”,开放的城市管理,更提高了城市繁华度,因此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旅游,特别是北方中原的人们,他们在此流连忘返,纵情放歌,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扬州的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扬州的城市特质

扬州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繁盛高峰。

第一次是在汉代,煮海为盐,开铜山铸钱,人民得以富足。第二次是在隋朝,开通了南北大运河,盛唐大势与河运使扬州得以繁荣。第三次是在清代康乾时期,作为盐业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成为国家重要的税源地。

城市是这样,而盐商更是富可敌国。他们疯狂地消费,并裹挟着官员阶层,这两部分势力在消费过程中,培育了扬州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消费市场。比如说,这些人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和官员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曲艺和戏院;他们好吃喝,于是涌现出众多餐堂酒肆,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扬州盐商的挥金如土,拉动了内需,带来扬州城的繁荣。“扬气”,即指那个阶层当时的体面、神气、新潮;“扬气”另外的一层意思,是指盐商奢靡的生活风气,他们追求一种浮华的气象,且乐此不疲。

扬州是最讲实际的城市。扬州的市民文化很出名,“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从早到晚地忙着享乐。扬州文人的特点也是务实,扬州素以做学问的学者出名,并不是以诗人出名。清朝乾嘉时期有个搞学术研究的先锋队叫乾嘉学派,其中包括扬派,阮元、汪中和焦循等人都在其中,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标准:沉静、严谨、渊博、通达。

扬州还有一个与务实相对的特质——浪漫。

扬州自建城之始就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情怀。扬州最初叫邗城,但它并非邗人所建,是由江南的吴王夫差北渡来此兴筑的,这位夫差就是位思想没有禁锢的幻想家,为了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他竟异想天开地要把长江和淮河连通——也正是这个奇思妙想,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邗沟。在年之前,夫差能有这般惊世骇俗的念头,称得上是浪漫主义者。

隋唐的扬州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浪漫交响曲,热闹非凡。对外交流也异常活跃,国外来的有商人和学子,走出去的有鉴真高僧,6次东渡弘法,天下文人都想流连扬州,做一场“扬州梦”。到了宋元,扬州更加光怪陆离:从政的欧阳修太守“笔下生花”,把后土祠里的一朵琼花夸成“天下无双”,差点惊动隋炀帝来看;马可·波罗在扬州执政三年,写就扬州版的《天方夜谭》。

明清,扬州无处不浪漫:《牡丹亭》《水浒传》《桃花扇》《红楼梦》都从扬州汲取素材。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聚集过那么多商人和文士,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典籍,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艺术,留下隽雅的格调和韵味。汉人观涛、唐人咏月、宋人簪花,经多年渲染和美化,得以升华为扬州的浪漫意象。如今一提起曲江观涛、二分明月、“琼花、芍药”,都会联想到扬州和它的浪漫。

郑板桥曾咏扬州风俗是“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绝非实用主义,而是透彻、豪气的浪漫!

桥之于扬州

桥之于扬州,是简简单单的交通设施吗?显然不是。桥之于扬州有着生活、艺术、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意义。

生活写照

明朝的王世贞写过一首《广陵访周公瑕不遇》,“二十四桥歌吹遍,不知何处觅周郎”,二十四桥从此与歌声、乐音联系在了一起,在急管繁弦中体现出扬州市井生活的逍遥和快乐。在扬州,桥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美好记忆。

艺术元素

扬州,因水而桥,因桥成景,古朴、淡雅的小桥在这里,不用刻意雕琢就已使人心驰神往,构成“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这种桥、水、城之间对话和交融的画面感!“一篙生绿画桥低”的动感、“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二十四桥仍在”的悲叹,“不知今夜秦淮水,流向扬州第几桥”的留恋,桥所引发的诗情画意,使扬州更加灵动、更有风情。

情感寄托

扬州人心中对桥史还是很在意的,对桥梁看得很重。年,扬州按文献和图册等有关史料,着手设计,年底动土兴建了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其中包括人们心心念念的二十四桥,单孔拱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在扬州,桥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精神意义

追忆扬州往昔的美人芳草、急管繁弦,仿佛成了文人墨客的不解情结。明末的张岱把二十四桥同“扬州风月”联系在一起,他在《陶庵梦忆》中不厌其烦地写了整整一节扬州钞关一带秦楼楚馆、酒肆茶坊的繁华夜景,而他用的题目是“二十四桥风月”。清初扬州人石天基,做《传家宝全集》与他人分享养生秘诀,其中一部《快乐天机》,在“快乐印”里收了一方闲章,刻着“消受扬州二十四桥”,在这里,石头木头那样物质的桥无法消受,应该指的是精神的桥。

因此说,桥之于扬州,不仅是交通设施,它更是记录扬州生活、艺术、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柳叶桥的诗意创作过程

机缘巧合,由于法国商会牵线,MarcMIMRAM公司与扬州市政府商定了“柳叶桥”设计事宜。随即,主设计师马克先生来到了扬州。业主和合作设计单位,首先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街巷、宅院,很多街道的名字沿用的是过去桥梁的名字,处处可见历史上存在过的桥梁的痕迹。由于扬州的盐商阶层十分富有,他们对居住有较高要求,所以建造了很多漂亮的宅院,虽然现在大户人家带有园林的住宅不多见了,但普通人家至少有一方院落和一座花台。院落的空间组织有序,遮阳和通风很科学,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还是能在院子里找到凉快的地方。素朴的砖瓦、精美的门窗,典雅的砖雕木刻,小巧的花园,处处感到舒适和品位。扬州的宅院生活气息很浓,但同时风雅至极。扬州人在创造美、拓展美,同时也在纵情地品赏美、享用美。

更多的参观是围绕将要设计的人行桥,去现场以及桥位的上下游踏勘。我们反复在不同的日子和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去走、去看,假设自己是扬州人去感觉现场周边,甚至去感受自己对人行桥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马克先生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忘记自己的设计师身份、外国人身份,忘记做过的设计,忘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现场,马克先生常常会停留很久,有时来回走动,有时会站在一处陷入沉思。马克先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范围十分宽泛,项目的业主和合作设计单位都能给出圆满的解答,我特别敬佩他们的知识渊博、思维缜密。

在扬州的日子里,马克先生忙于接受来自扬州的所有信息,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现状资料、设计要求这些,更多的是回到巴黎就不容易拿到手的东西。他在参观、行走、吃饭、喝茶、乘船的过程中,尽量打开所有感官的触角,去感受和理解过去的、现存的种种现象、内涵以及他们的关联,在向外探索的同时,也向内心深处连接。他之所以感受到愉悦,正是由于浸染于周边环境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也许还有其他模糊的维度,也就是说,马克先生对设计条件的收集、领悟是全方位和错综复杂的。在此基础上,把设计因素做哲学、数学、建筑学、结构工程学等等方法的加工,通过一次次的洞悉、思考、交流、感悟、震动,逐渐地将认识升华为设计理念,然后以专业语汇用物质材料表达出来,诞生设计作品。

MARCMIMRAMINGENIERIES.A.公司总裁MarcMIMRAM

马克不赞同“要么结构、要么美学”的二元论,也不赞同在设计之初就拉出“实用、经济、美观”之类的设计原则。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出发点、思考路径,导向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呢?

尽管这个项目规模很小,但是马克看到了桥对于运河、对城市、对周边的使用者的意义。

首先是与运河的关系。运河蜿蜒曲折、水质清澈,不容许如何添加物去打扰这种美和静谧,“我希望这一座小桥悄无声息、小心翼翼地飘向河面。”所以设计力求避免硬的线条、夺目的色彩。马克十分喜欢古运河,他希望人行桥在时空编织的网络里,适时适度地介入,与运河的淙淙流水相映照,记载曾经的繁华辉煌、今日的安然自得,走向令扬州人更为骄傲的明天。

其次,是与城市的关系。在做项目的实地勘察时,马克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