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他的词,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能以真挚的态度面对人生,表达出生命个体赤足踏过人生长河时的心灵感受。他的欢乐、他的忧伤,当他面对清纯人生的天真与惬意,当他被激流冲刷时的惶惑与悲哀,词人的这些感受,在他的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人们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一颗真诚的心的跳动,给人们一份欣喜、一份沉思、一份美的感悟。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因此,他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煜李煜以他独具风格的词章名垂青史,流芳千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画屏金鹧鸪”形容温庭筠的词品,以“弦上黄莺语”形容韦庄的词品。“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即李煜)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前期作品,词章风格绮丽幽怨、温丽婉约,如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而后主的词,则有了“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广大蕴涵,“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磅礴气势,更有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沉人生寓意。于是,词不再只是表达艳情相思与闲情逸致,而是传达了广泛意义上的人类“真性情。这又所以李后主在词史上的贡献是:不但完善了婉约派的技巧,还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愁”是一种微妙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活动。历来是文学家们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离愁别恨,新仇旧恨,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可要真实的写出却不是易事,李煜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国画技之一,指纯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
画堂春如《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这首词用白描手法抓住了深夜难寐者在夜阑人静之际对周围环境的独特心境。“砧声”、“风声”引人闻声断肠。触目伤怀的景物缭绕着不眠之人,宁静的庭院,寂静的小楼,黯淡的月色,这样一个死一般沉寂的环境不着痕迹地描绘,突出各种声像对不眠人的不断侵袭,使离愁的深度和怀人之思的强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这种寂寥、冷清的环境与主人公的寂寞、凄清的情怀互为映衬。环境与人物的相互烘托,表达了绵长的离愁和哀怨。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这首词是李煜亡国降宋后的作品,抒发了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所感受到的屈辱、辛酸和痛楚。全是浅显的文字,可它在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却组成寓意深刻、境界恢弘阔大的意蕴。借了大量接近口语的词句直抒胸臆,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春水”等,其中以设问开头,引起一串串随情而至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比喻愁,连绵不尽、奔腾汹涌而又永无休止。这两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它把词人那种深邃澎湃、无穷无尽的愁情以自然界中非常普通的事物形象地、恰当的表现出来,而这深邃的内涵又是通过浅白的词语表达出来的。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看不出一点锤炼的痕迹,但它却足以把天底下各种各样的离愁别绪都囊括殆尽,词人那种充当亡国之君的耻辱,每日以泪洗脸的囚徒生活最痛切,最悲哀的情感。就以不着痕迹的描述让人感动。
生命之感,故国之悲生发成就李后主后期主要的情感内涵。在这位乱世弱主凄凉哀怨的亡国之音中,寄寓着由于阅世不深而表露的真情。让一个温柔乡的富贵文学之子遍尝无常人生滋味的士大夫哲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