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岁月悠长,生死有命、修短素定。有些人羡慕别人富贵逼人,却不知对方正向往你的闲适自在;有些人感慨自己整天辛苦付出,殊不知很多人连一试身手的机会都没有。
想当年李白厌倦了翰林院中寄人篱下的生活,从此之后背着行囊四处飘荡,虽然生活比较清苦,心情却不再焦虑。几百年之后,苏轼被贬他乡,纵然经常是羁旅生涯,但苍茫乾坤、清旷山水,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大自然中的荷风竹露,都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清欢!
很多人并非刚开始就喜欢隐逸生活,比如诗人孟浩然也希望像王维那样,被公子王孙们欣赏和敬佩,可是他虽然尝试了很多次,最终还是与仕途无缘,只好淡泊心性、怡情山水,乐得逍遥快乐。
南宋末年,皇宫中有一位琴师,生活也算富足安逸,本打算后半生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去,也不再奢求什么。可是一场硝烟之后,所有的事情都改变了,他也感受极多,于是便用诗歌记录下坎坷的遭遇。下面介绍汪元量的一首名作,虚实结合,对比鲜明,尾句更让人久久难忘。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一掬吴山在眼中,楼台累累间青红。
锦帆后夜烟江上,手抱琵琶忆故宫。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他原是供奉内廷的琴师,元兵灭宋时,他随三宫一道被俘去北方。作者亲历了亡国之苦、去国之痛,在南宋灭亡之际,他不忘怀祖国,绝不向元军屈服,其笔端也显得格外凄楚深沉。
自从随太后及幼帝北上开始,到后来抵达燕京为止,历时近四个月,行程近三千里,他把所见所闻都记录在诗行。作者有时写自己的感受,有时又写宫人的黍离之悲,笔墨细腻,描写逼真。这首诗通过北行途中一个宫女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亡国者的共同悲哀。全篇如泣如诉,令人倍感沉痛。
首句抒写女主人公与故国诀别之情,“一掬吴山在眼中”。吴山又名胥山,在钱塘江北岸。大家被押上船之后,离都城临安就越来越远,回望故国山河,都不忍离去。坐在船中窗边的宫女,遥望吴山的一点倩影,止不住簌簌落泪。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吴山象征故国山河。一个“掬”字,饱含了人们的山河虽存、复国难期的绝望凄惨之情。
次句又以乐景抒写悲愁,“楼台累累间青红”。到处都是亭台楼榭,却都显得凄楚荒凉;“青红”,也不再是往日的青瓦红楼之色,而是用壮丽辉煌的楼台之盛,反衬宫女悲哀之情。
首两句抒写宫女白天船行的情感,借景写人,并抒发感想。那些宫女们一定会回首过往,更担心未来,此去山高路远,却有去无回,三宫之人再也无法享受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
接下去两句写夜间情景,“锦帆后夜烟江上,手抱琵琶忆故宫。”元世祖为了收买人心,仍然给予南宋皇室以一定的礼遇,白旄黄钺、锦帏帆帐之类,依然准许继续使用,加上皇室北迁是秘密进行,老百姓还以为这是皇上北巡。
船行江上,虽没有箫管鼓乐之声,却也是幡罗伞盖,金碧辉煌,夜里也是灯火通明,然而船舱中却满是离人的泪水。夜深人静、大雾漫天,早已望不到吴山和故宫,女主人公却独自躲在舱里拨动琵琶,欲哭无声,欲弹有泪。往事都成了追忆,心中正一片茫然。
细味汪文量的这首七绝,表现手法多样,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和乐景衬托哀愁的手法,后二句则采用对比手法,极写宫女之愁。言辞委婉,情感真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皇室昏聩的讥讽,同时也借宫女的凄凉之态,展现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诗人抓取典型的场景,描写了皇室成员狼狈的模样,也把人们对其痛恨和同情表现得极为生动,读后使人久久难忘。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不可能事事如意,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悲哀和惆怅。而面对人生磨难,诗人可以保持勇敢和淡然,却为后世留下了精彩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