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共九种,编钟更为出名,

来源:箫 时间:2022/10/28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共九种,编钟更为出名,保存完好,艳丽如新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内容吧!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有钟、磬、鼓、瑟、琴、笙、箫(排箫)、篪,计9种,共件音乐考古学者认为,墓中所出乐器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律准)、笙、排箫、篪,共计件”。均钟理应为乐器无疑,故该墓出土的乐器有9种之说。排箫为律管,都有多种功能。演奏工具如钟槌、鼓槌以及钟架、磬架、磬匣、瑟柱等。乐器主要放置在东室和中室,中室则有编钟一套(架)65件(含楚王熊章镈)编磬一架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2件,鼓1件,计件。东室和中室两室出土乐器共计件。

这些乐器在墓室摆置保持着下葬时的原貌,因椁室有积水保存了漆木乐器,编钟分三层悬挂在梁架上,撞钟棒依然斜靠在钟架上,各种漆木乐器和钟架彩绘髹漆保存完好,艳丽如新。据研究表明,椁室积水起到防腐、防蛀、防盗的作用,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曾国科技水平已达到了时代的巅峰。打击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鼓(建鼓、有柄鼓、扁鼓、悬鼓)三种。曾侯乙墓出土编钟1架,其梁架一副分三层,为铜木结构。钟镈共计65件。挂钟的铜钩65幅,以及挂钩上的附件约件,仅演奏工具就有8件。编钟三层梁架呈曲尺形在中室南壁和西壁放置。其演奏工具因椁室积水漂移散见编钟梁架周围。三层编钟立体悬挂于编钟横梁且保存完好,彩绘花纹鲜艳如新。

钟架传世文献称之“鎮簾”,即钟架横梁称“篥”,立柱为“篥”,为铜木结构,其立柱和横梁由51件构件组成,形成曲尺形立体梁架。中、下两层分别由6个铜人组成立柱,形成铜人擎举和稳定编钟梁架结构,下层铜人带座,双手顶托下层由长方形厚重的横梁,中层铜人足、手呈站立式平托中层梁架,上层铜圆柱代替铜人顶起上层横梁。钟梁为长方形方木为之,两端装青铜镂铸的铜套,上、中、下三层两端和中间拐角均以榫眼结构,套合严紧稳固,编钟横梁层层交合叠压相互咬合紧凑,再加铅锡灌注横梁铜套内箍紧铜木结构。

曾侯乙编钟下层横梁长且厚重,由3个带座铜人平托擎举木质横梁,共2根梁长短不一,两根横梁在曲尺形拐角处呈上、下咬合叠压在一起,以铜人头顶榫插入木梁眼中,搭扣交合十分严紧。两端铜人头顶榫均插入木梁眼中,咬合十分严实。铜人底部半球体底座和圆垫圈由三部分组成,其造型如同武士,穿着整齐端庄,上衣长袖下裳着地,细腰紧结带条搭垂于腹前。头戴平顶圆冠,面目清晰,目睁口闭,似为凝视远方,神态肃穆。耳垂小孔原系耳饰专用。左侧则挂铜剑,其上肢平托掌心向上,右臂短而肘向前屈,其掌心向后平伸;左臂有意加长,肘向旁边弯曲,其掌向左侧平伸。

其肢则见衣裙掩盖。其上部呈突起的浅状圆形台,托垫其人形柱身,周围浮雕蟠龙纹。底座下缘设有垫圈,与“十”字形铜板相连,其周边铸制有4个环钮,并套衔一圆形铜环,以供搬动提握。造型别致,近同上述铜人特点。长梁则为长条方形,其两端均套合青铜套为饰。梁身施以黑漆,再用朱色宽带框划出挂钟的具体位置,多用斜线或直线。在梁身东侧面各组直线条带之一侧,以及镈钟悬挂处两条斜线间,则刻有“姑洗之X”字样,刻文均填饰朱漆。无刻文之外,即各组条带间饰朱、黄两色花瓣纹、云纹和几何纹,构成方块形耀目的纹饰图像。短梁形制、结构、花纹与长梁基本相同。

东端也有浮雕纹饰铜套。中层也有3个铜人为柱。长短木质钟梁2件。中层钟梁形制、结构与下层相同。以铜人头、足为榫,下插入下层钟梁铜人榫眼相对接。其长、短钟梁则与下层长、短梁平行相对。中层铜人小,重量轻。中层铜人柱身之造型与下层铜人大致相同,略存变化。其长梁形制、结构也与下层长梁相同。梁两端装有青铜套,其底面尚有半榫方形眼,与铜套直接和榫眼相通。梁身施以黑漆,并在挂钟构件处以朱色宽带框画出钟挂钩位置。在钟粱两侧也见记有“姑洗之X”字样,刻文填饰朱漆,并有朱、黄两色花瓣纹、几何纹在梁上构成方形装饰块面。铜套花饰则以铸焊透雕而成的花瓣和龙首饰件。短梁形制、结构与下层短梁大致相同。

梁身顶面凿有两个方形榫眼,以便上层一组小型钟梁柱插入。梁身所施纹饰和刻文款式与长梁相同,东端铜套形制、纹饰与同层长梁北端相同,在北侧底沿铸焊有2个铜钩,挂有中层1组1、2号钟。出土时唯1号钩断损。其西端铜套底部结构、纹饰与下层短梁两端相同。东、西端铜套轻重有别。上层横梁3件,6个小型圆柱。造型单一,以一根横梁与2根木质圆柱呈“T”字型,立于中层横梁顶面,在短梁上一架,长梁形成均匀对称2架,即分别以由6个小圆柱顶起三段横梁,其形制与大小等同。梁柱均以黑漆为地,其上施以朱、黄色花瓣纹。

3件横梁形制大小等同,两端均以青铜套为饰,钮钟的钮分别插入小横梁榫眼内,再以横插销固定钮钟以免脱落,设计精巧,结构严紧。考古发掘时三层编钟99%以上悬挂在梁架上,因椁室积水浸泡形成“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的自然规律。椁室积水加上深埋密封和防水浸漏处理,椁室积水固若金汤,多年椁室水未干涸,虽遇大型地震,部分钟可能因遇震荡从钟架脱落,但未有乐钟残损现象。钟架上的铜人经用Ⅹ光控测得知中空。钟梁为榆木,经鬼斧神工般加工而成,再现了战国早期建筑结构等高超的科技水平。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的话可不要忘记给我们点赞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给我们的建议也欢迎大家发表在评论区,小编都会仔细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