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乐舞戏剧,表演形式是乐与舞合一的辽代的散

来源:箫 时间:2022/11/5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7/5824558.html

百家原创作者:鸿禧侃历史

大家知道什么是散乐吗?“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但是今天小编和大家去了解的是辽代的散乐。辽代的散乐,其表演形式是乐、舞合一的。在当时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现在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耶律羽之墓内“小帐彩绘中最精彩的为十人乐队,按幅排列于壁板正面,每幅绘一人,以红彩勾勒花边外框,内施白地作画,幅长四十二点五厘米、宽二十二厘米。乐师皆男性,身着袍服,神态迥异,各持箫、排箫、琵琶、箜篌、手鼓、腰鼓等乐器,吹、弹、拨、击,腾跃起舞,彩带飘逸”。河北省宣化下八里张世卿墓是一座辽天庆六年墓,墓内壁画上,也有一幅散乐图。画面上有一男舞者,乐队多达十一人;前排五人,其中一人击大鼓;后排六人,一人击拍板,一人弹琵琶,两人吹横笛,一人击腰鼓,一人吹排箫。河北省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后室西南壁有一幅饮酒听曲图,画面上,主人边饮酒边听曲。演奏者及舞者都是契丹装束,所演奏的乐器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

羊山1号墓墓室西壁绘“契丹人奏乐图”,其中三个奏乐者均为契丹男子。窗下绘二人均盘坐。右数第一人半侧身向内而坐,手持双锤正敲击方响,身着白色圆领窄袖长袍,腰束红色丝带,髡发,两鬓及脑后各垂一绺发辫,作全神贯注击奏状。方响为黑色架,双排音键,每排八键。第二人正面而坐,面略侧向内,双手正打一红色拍板,双目视拍板作全神贯注演奏状,身着白色圆领紧袖长袍,腰束白带。第三人半侧身内立于窗左侧,双手握一长箫作吹奏状,头戴黑色卷沿帽,两鬓露出发尖,蓄短胡须,身着白色圆领紧袖长袍,腰系红色带,足蹬黑靴。这是一件研究契丹乐舞的重要资料,这幅壁画描绘的场面,使我们联想到现代新疆维吾尔族或中亚乐队的演奏。

辽代乐舞还配合以戏剧表演,兴宗对此尤为爱好,他甚至与教坊伶人结拜为兄弟,在蕃汉百官面前让后妃入戏。当时的戏剧也有简单的情节。元丰间,宋人见辽道宗大宴群臣,伶人表演戏剧:一人衣冠楚楚,见物却必攫取之,藏于怀中,当是一贪官形象。这时有人从其后以梃将其击倒,称“司马端明耶!”司马端明即司马光。此人清正,在辽亦大有名气。故以此反映司马光对贪官污吏绝不容忍。金代的戏剧是在既占黄河流域之后,继承辽和北宋的戏剧艺术发展而来的。金代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仅有歌舞剧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大约金前期之戏剧,滑稽剧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滑稽剧一般多为即兴表演。这种滑稽表演也有较为复杂的形式,有念有唱,表演内容有故事、有情节,而且演员也增至四五人。这样的表演便称为“杂剧”,是继承宋杂剧而来的。山西稷山县马村M4是一座金代早期墓葬,该墓葬南壁有砖雕舞台,其上前排为杂剧表演,后排为伴奏乐队。专事念唱、打诨的杂剧角色称为“副净”、“副末”,居于前排正中,官员打扮的“末泥”反居次要地位。后排的乐队由五人组成,各执大鼓、腰鼓、横笛、拍板、筚篥等乐器,此为宋金杂剧伴奏乐队的基本组合形式。杂剧各种角色的服饰和道具皆已程式化。年发掘的山西稷山化金墓,出土杂剧雕砖有五个人物,装束各不相同,表明其不同的身分:居中者为“副净”。

上身着双钱纹花衫,下身穿紧腿套,正在侧身作滑稽表演;“末泥”居最右侧,头戴展翅幞头,宽袖长袍,执笏,显然是当时官员的装束;右二是“副末”,即“末泥”的随从,是小吏装束;最左侧是旦角,发上束花,内着长裙,外穿对襟长衫,执圆扇而立;左二头戴尖帽者为“装孤”山西闻。喜小罗庄1、2、5、6号金墓伎乐砖雕,总计三十二人,“所有乐伎与舞伎均作女子装束,高发髻,额前戴花饰,眉间饰美人痣”。大约至金末始有“院本”的出现。所谓“院本”亦即“行院之本”。“行院”原来是指官员出行过程中的住所,而金、元人则谓倡妓所居为“行院”,这样,“行院”也就成了妓院的别称。

因此,“院本”最初当是专门供妓女演唱的脚本。“今之院本即古之乐章也。”陶宗仪则云:“金有院本、杂剧小诸公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生于金末,其创作生涯也开始于金代灭亡之前。关汉卿有《闺怨佳人拜月亭》一剧,与其同时代的王实甫亦有《才子佳人拜月亭》剧,“其所谱者乃金南迁时事,事在宣宗贞祐之初,距金亡二十年”金末,戏剧的繁荣已经开始出现。金代滑稽剧及后来的演故事剧虽然是继承了中原的固有文化,但乐舞、特别是歌唱艺术,则深受女真人的影响。生女真人善舞。隋开皇中,遣使贡献文帝设宴慰劳,使者及其随行人员于文帝面前起舞,动作都是摹仿战斗姿态。生女真人的乐器有鼓和笛,其歌曲只有“鹧鸪曲”:以高下、长短不同的鸣叫声摹仿鹧鸪叫。女真人进入中原,女真乐亦随之传入。

“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声歌之,虽字有舛讹,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所以,王国维认为“北曲双调中之风流体等,实女真曲也”。金代的散乐,也多为乐舞相互配合的表演。河南焦作一座金承安四年的墓葬中有一幅散乐画像石,砌于墓室的西壁。图面高五十六厘米、宽一百一十一厘米,共刻十一人。中间是两舞者,作翩翩起舞状。左面有伴奏者四人,其中两人双手执筚篥,另两人胸前挎杖鼓,其中一人击鼓,另一人亦作敲击状,鼓身中部皆遮盖宽大的披巾。舞者右侧的五个伴奏者,一人击大鼓,一人双手持节板,一人吹筚篥,另两人左手各执手鼓一,右手则举小杖作敲鼓状。

好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在小编看来,金代滑稽剧及后来的演故事剧虽然是继承了中原的固有文化,但乐舞、特别是歌唱艺术,则深受女真人的影响。女真人进入中原,女真乐亦随之传入。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除了小编文章提到的,大家对于辽代的其他艺术还有哪些了解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说说你们的看法哦!

以上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