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苏菲琴堂在水一方绿杨夜话

来源:箫 时间:2022/12/18

琴人,多有琴堂。苏菲琴堂,在水一方。琴声从水面上穿过的时候,如同雁过无痕,水面上,波澜不惊。内心中,却有微漪。《二十四桥水月情》,这是一首在唐诗中伸展出来的琴曲。那些吹箫的玉人,已经纷纷隐去了,隐在了时光的青山深处。可是桥下的水,还是清澈如昔。桥头的月,还是皎洁如初。曲是新曲,韵是古韵。琴曲的低回婉转,既连着唐朝的那片静水,又系着当下的这轮明月。

苏菲

习琴如水,络绎相连

在自然界,水最是随遇而安的。山泉从林间流落,遇山则绕,遇林则盈,水的肢体,柔软轻盈。看似世间至柔,实则内在坚韧。虽有千山阻隔,终会万流归海。琴人苏菲,不擅言辞。古琴与她,也如清流。开源处,静水流深。流淌时,丝缕不绝。也曾世事纷扰,琴流中断。一经续接,便是浩浩汤汤。自幼,苏菲就有音乐天赋。每逢父亲在家吹起口琴,内心之中,就有想要歌唱的冲动。女孩爱乐,自然是好。父亲将她送到著名古筝教育家张弓处,希望她在那些筝弦的交错之中,寻得乐趣。张弓识人,只见一眼,张弓就说,苏菲性静,与其学筝,不若习琴。不仅如此,还有古琴相借。琴身镶玉,琴声松透,时光流传,留驻已久。苏菲的第一位古琴老师,系出名门,刘少椿长女刘如珍。古琴于人,从不疏远。刘如珍自己,也是年过半百,方才操缦。可是一触琴弦,从小的耳濡目染,人生的际遇起伏,就都在琴音里了。那些琴声,不如初见,反是旧识。见到苏菲,也是欢喜。时常相约,对坐而弹。演奏技巧,口传心授。唱弦唱曲,师徒皆乐。此后,苏菲再拜刘扬。时年,刘扬年岁不大,却很严格。一曲一音,都求精准。刘扬常言,若要纯熟,必得多练。一首琴曲,不及千遍,莫言已成。于是乎,熟练《关山月》,直至月上柳梢头。勤学《良宵引》,直至引夜入良宵。待到刘扬从南京接回广陵琴派一代宗师梅曰强,已是苏菲的第三位老师。先生儒雅,大家风范,专注细节,琴诉衷肠。讲解琴曲,娓娓道来。若奏《梅花三弄》,脑中必有画面。那是在雪地中,开得烂漫的梅花。风来,梅枝俯下,复又折起。雪至,倾覆梅花,却又绽放。如此往复,泛音三起,是为三弄。那时,弹琴的人不多,雅集却是不断。就如星火,光虽微弱,却在延绵,乐音不绝。那时,学琴的人已有,慕名前来也有。就如春芽,数虽稀少,却在四处,生机勃发。可惜先生逝去,梅花落了一地。加上工作渐忙,就会疏于琴艺。日日奔波,月月辛苦。眼见的,事业有了起色。眼见的,生活日渐丰盈。但是,人却恍然若失,那份踏实,只有往内心深处去寻找,只有往过往岁月中打捞。其实,苏菲自知,最终还是那股琴音,那股相伴自己多年的琴音。拂去浮尘,琴音再起。如水复流,络绎相连。

苏菲

琴品如月,清辉照人

月光,最是让人捉摸不透。其实月本无光,只是借得日光。如此,却能照得人间皎洁,却能映得花下迷离。清晰的,干净的,月光虽冷,却能让每一个身处明澈月光下的人,心生暖意。复又弹琴,却从琴中衍生开来,生出其他。琴棋书画,花香茶道,从古至今,从未分离。琴生花艺,那一朵朵的花开,不正如那些琴音在弦上的盛大开放;琴生香道,那一缕缕的暗香,不正如那些隐藏在弦中的悠长韵味。琴生茶艺,那一次次的沸腾,不正如那些琴曲在弦下的万古复苏。于是,在这间水边的琴室内,不再只能听琴音,还能看花开,闻香袅,品茶味。于是,就有很多人,一旦进去了,就不再离开。他们都会觉得,能在这里度过一段时光,哪怕是消磨着的,也能带着琴曲、花颜、香意、茶色的多姿多态。当然,苏菲明白,这一切的缘起,还在古琴。唯有古琴,才能让自己找到曾经遗失的美好。她坚持办学,四处游历,将广陵琴派的风和种子,撒播到各处。她编辑教材,深入浅出,将自身琴学的悟和感受,传递给他人。她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