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黄鹤楼都是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地方。李白、崔颢、白居易、杜牧、苏轼、陆游、毛泽东……各个时代的诗词大家都在此登高望远,诗兴大发,写下诵不完的诗词歌赋,吟不尽的华美篇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这首《黄鹤楼》,连李白都叹服。当它变成一首歌,在黄鹤楼上空萦绕,会是什么样的盛景?
年9月24日晚,中秋之夜,“黄鹤在此咏经典——武汉国际旅游节暨中秋诗词歌会”将在黄鹤楼公园上演。
今年初,央视推出大型诗词文化音乐栏目《经典咏流传》,一时间火爆荧屏。武汉中秋诗词歌会全面梳理歌咏江城武汉的历代诗篇,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诗词,配上精心设计的舞美、富有感染力的吟诵,在旋律中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和诗以歌,浅吟低唱,嘉宾围坐一桌,喝茶赏月,点评诗词,正应了那句古诗的意境,“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词歌会,“歌”是关键。幕后编导将歌颂江城的经典诗词改编成曲,或配以独特音乐,结合不同的诗词风格,用个性化音乐元素及唱法去演绎,将经典和流行结合起来,让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重焕青春。
(国家一级作曲:徐元嘉)
操刀中秋诗词歌会音乐总监的,是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国家一级作曲徐元嘉。他为整场歌会编写了背景音乐,屈原的《九章·涉江》,配上埙独奏《江月初照人》,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和琵琶独奏是绝配,范成大的《鄂州南楼》,则配以箫独奏,正合诗中“谁将玉笛弄中秋“的情境。“我写的旋律是按照五声调式派生出来的,五声调式为旋律基础,派生出中国的七声调式。用了现代流行元素,但绝不是嫁接,用到了民族乐器的风格,笛子箫古琴这些管弦乐器的铺节,以及通俗电声乐器的活泼跳动。基调是在保持传统特色上有所发展。”
以诗词做歌,难度极大,这回徐元嘉有意挑战难度,将李白、崔颢、姜夔的好几首名作都写成了歌,“根据原词韵白来编旋律走向,以快慢、高低、轻重,来设计旋律,观众脑海里会根据诗词来幻化出意象。跟现代的社会比较接近,也没有脱离古风。”
作为音乐总监,徐元嘉已经忙了两个半月,“整个都得在一起讨论,晚会基调才会高度统一,我们讨论了一个半月,脑子里打伏笔半个月,然后开始动手做,我刚把旋律弄完。”他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以往的晚会音乐都是像补丁似的,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我对音乐部分的要求是一定要保持风格统一,兼有所变化,文化传承之外,还是得发扬光大。”
他希望能带给观众听觉上的盛宴,“这个社会比较浮躁,很多人缺乏‘潜读’的能力,我们干脆保持古诗词完整的意象,诗词、念白用音乐形式表达出来,跨越时代,从唐宋一直到现在,我可以说,从听觉上,这台中秋晚会是非常有文化品位的,能够让观众安静下来,触动心灵的一台晚会。”
经典诗词,值得一读再读。除了歌咏演唱,“读”的部分更有意义。中秋之夜的诗词歌会,有一个水平非同一般的鉴赏嘉宾团坐镇,帮我们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诗词含义,讲述传唱者的故事,阐释人生价值。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
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被列为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之一,深谙武汉市文史民俗,他将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解读诗词,评说武汉历史文化掌故。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
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曾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他将以最专业的角度,为我们品析格律之美、诗词之美。
(80后武汉著名作家、评论家:沈嘉柯)
沈嘉柯,80后武汉著名作家、评论家,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作协散文创作委员,出版《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等各类文学作品50多部,畅销百万册。他将以全新视角、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解读武汉经典诗词,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
这台诗词歌会上,文学专家现场挖掘诗词文化知识、诗词背后的故事及人文内涵,城市史研究专家结合诗词讲述城市发展历史,解读思想观念,如一把岁月雕刻刀,见证武汉这座城市由起而兴,由兴而盛的历史,也展现一座城市的浪漫和优美。让我们一同鉴赏感受武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领略江城武汉的诗词之美。
这一次,让诗词还原到它本来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