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民族化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创作分析

来源:箫 时间:2023/3/21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25518.html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浔阳曲》,是一首早在明清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传的琵琶大套文曲。作为琵琶文曲,《夕阳箫鼓》是一首优美抒情、能够以简朴动人的旋律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向人们展示美好意境的乐曲。它的节奏舒缓、力度适中,在潺潺流水般的音乐中向人们表达着情景交融的意境,也因此,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名曲。

黎英海先生改编《夕阳箫鼓》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于年南京解放后,在南京文工团从事创作工作;年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历任该院的讲师、副教授、民族音乐研究室主任、作曲系副主任。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非常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民族音乐研究室承担着学院重要的科研工作。黎英海在这里有机会广泛地接触民族民间音乐,并把对调式的研究由民歌扩大至戏曲、说唱及民间器乐等领域。他还深入民间进行了大量的田野采风工作,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黎英海先生被派往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工作,担任作曲系副主任。在他的音乐生涯中,黎英海先生倾其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创作出了一首首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

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年出版的《民歌独唱曲集》和《民歌小曲五十首》到年出版的由他配伴奏的《聂耳、冼星海独唱歌曲选》,再到《伟大的起点》(年)、《闽江橘子红》(年)、《聂耳》(年)等多部电影音乐的创作;可以看出,黎英海先生通过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套有理可依、有例可循的作曲理论。年出版的著作《汉族调式及其和声》,通过对汉族音乐文化及其音乐语言的研究,为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风格和创作中国音乐风格的作品奠定了基础。这部著作的问世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是中国多声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五声音调钢琴练指法》已经完全区别于当时常见的指法练习。从名字已可以看出它的重点在于民族调式的演奏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充分地掌握中国五声音阶的技术要点,并且可以清楚了解到五声调式的转调手法。

这些成功的理论研究和音乐的时间创作都为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年,我国开始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影响。然而除此之外,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仅在经济上、生活上影响着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的发展也遇到了严重的挫折;文学、音乐作品的创作基本进入了“冬眠期”,当时的大学也未能幸免。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各大音乐院校也无一例外。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始,音乐家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首首反应人民群众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的钢琴组品层出不穷,如《谷粒飞舞》、《解放区的天》、《云南民歌五首》、《火把节之夜》等等;在这一无法改变的特殊时期,我国优秀的音乐家们相信,任何一个伟大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要在夹缝中求生长,他们并没有因为磨难而退却,反而是顽强地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也就是钢琴改编曲。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为黎先生对将中国民族音乐用西洋乐器进行演绎的成功实践,堪称经典。它恰到好处的结合了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民族音乐和复杂却又细腻的钢琴音乐,成为黎英海先生钢琴创作的代表作品。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自问世以来深受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也成为了音乐会的经典演奏曲目。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这一由钢琴来进行演奏的,独具中国传统音乐典雅之美的,同时兼具西方音乐严谨理性之美的音乐作品,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同时,成就了艺术的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