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是怎么来的
很多朋友问我,你写的一些词,比如《江城梅花引》、《如梦令》、《忆秦娥》、《小重山》等等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是我想出来的吗?还有有什么规矩呢?
其实,这些词牌名不是我想出来,我可没有那种文采,这些词牌是固定格式的词牌,就好比你写一首词,这首词多少个字,怎么押韵,平仄变化,都是固定好的,那么固定好的词牌就为他加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词牌名。
词牌名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的“诗”、或者“词”都是古时候的歌曲,每一种词牌就是一首曲子,也就是类似我们今天的乐谱,想同的乐谱下,不同的人填词,然后再吟唱出来。比如我们今天很多流行歌曲都有共同的乐谱,却被分成了“国语演唱”、“粤语演唱”以及其他国家的语言演唱,但是曲调还是那个曲调。我们记得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吉祥三宝》分别被用国语和蒙古语演唱,各有各的风味,但是曲调一样,那么这个曲调就是我们今天认识词牌名。
不同的词牌名来自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也来自不同的地方,又的来自宫廷,又的来自民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音乐大师和民间民歌的意思。比如《菩萨蛮》这就是唐朝初期,由大概云南、印度一带仅供到朝廷,后来流传开来,谱成曲子。什么《西江月》、《蝶恋花》都是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另外一种就是比较高雅一点,是从名人的诗词中摘取部分景点的字为词牌的。比喻《忆秦娥》就是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月楼”中摘取《忆秦娥》,也叫《秦月楼》。《念奴娇》为什么又叫《大江东去》?这就是苏轼写下注明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所以摘取第一句谱成《念奴娇》,后人写《念奴娇》都离不开这种框架,即便是变体,也变化不是很大,即便是伟大的领袖、为人、名人、学者、专家等等写词,都要按照这种框架、字数、韵体和平仄变化来写。
最后一种就是直抒其意了,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而固定的词牌名,你一看就知道。比如《踏歌词》就是舞蹈,《浪淘沙》本身就是描写浪淘沙等,一般在词的下面注明本意,词牌同时也是词题。
其实,词牌名,也不过就是个符号,比如用词牌名《一剪梅》,完全可以不描写梅花,也和梅花不发生任何关系,就用他的框架填词,这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认为写词是一种高大上的文学修养、文化功底并存的功夫活,其实完全不用这么理会,你先看名人写的词牌,反复的读他的格律,然后你再即兴描写你的情怀,符合他的韵脚和平仄,不要怕难看,不要怕吟读,反反复复,你总会写出你自己喜欢的词。
最后我们再来说词牌名里面有个点,点的后面是什么,是怎么固定的,为什么这么固定?
说穿了,点是为了区分词牌名和题目的,点的前面就是词牌名,人们一看就知道你是用何种框架、韵律、平仄来写这首词的,大概就有个词的字数框架。点的后面就是题目,也就是你这首词的中心意思。一般来说,完全可以取你这首词的第一句作为点后面的题目。
写词不是难事,难的是写出词的意境。
我们共同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