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少年无知中年无奈,晚年无情

来源:箫 时间:2023/5/5

我听过很多很多的雨,比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比如留得残荷听雨声,比如梧桐更兼细雨,但是他写的雨,让我历历在目,忧思难忘!在这秋冬交替之时,一个人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滴滴答答地打在青石台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又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宋元交替前后,著名词人,蒋捷的那首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

这首词只有短短的五十六字,但却道尽了词人的一生。三个场景,三个时代,三个境界,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和世事无常,写的淋漓尽致。细细品来,这三个场景,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写照呢!少年时候的听雨,在那歌舞升平,富贵温柔乡中,灯红酒绿之下,那是何等的放肆逍遥,又是何等的短暂啊,唉,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五个字,来描写少年时期听雨的景象,那就是红烛昏罗帐,然而听雨只是个由头,关键还是回忆那段在歌楼上的好春光,曾经那份挥之不去的,锦衣纨绔的市井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

一个昏字,把那段岁月概括的恰到好处。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一样,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蒋捷少年时家境不错,他家是江苏宜兴的大族,南宋咸淳十年公元一二七四年他又考上了进士。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很快蒙古兵南下,南宋就灭亡了,这首词作者是在南宋灭亡后,在逃难中写的,可想而知,当时国破家散,流离失所的景象,但是其中的那个凄楚和悲凉,也只有作者本身能够体会了。

听雨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到中年,行走江湖,如同一夜浮萍,在那广阔无际的江面上,秋色连波,云雾笼罩,细雨绵绵。这一刻,如同那孤独的大雁一样,其实还不如大雁呢,因为大雁可以通过鸣叫,来抒发心中的情感,而人不能啊,你无缘无故的大叫两声,人家会说你是神经病。

竹山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词人以当下听雨入笔,联想起了过往,最后又回到了当下,一气呵成,真情自然流露。而今是一头白发,寄居在古寺,听着那一声声,一点点雨滴,敲打在心头,想起了多少悲欢离合的场景,什么软语灯边,美人的两个酒窝红透了。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望断乡关知何处啊?唉,还是不想了,都随他去吧!就如同这雨一样,任凭你酣畅淋漓的下一个晚上。

听雨

这首词,作者塑造了三个特定的听雨场景,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把自己一生,从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年融入其中,通过贴切的比喻,和禅意而又写实的笔法,把人生表达的如同画卷一样清晰可见。词中有三个字,乃点睛之笔,第一个就是少年时期的昏,一个昏字,把那段昏昏沉沉的岁月,如同天雷勾地火般激起!中年时期一个,叫,字,把人生举足不定的无奈,写的是欲罢不能,老年时期,一个任字,把作者的心境一语道破。

听雨

这三次听雨,隐隐约约的告诉我们,人生的三重境界,一,少年无知,二,中年无奈,三,晚年无情。为什么到了晚年无情呢,因为看开了,到最后只不过是,心有鱼而力不足!怎么办?就像这雨一样,听之任之吧!这首词写的极好,好到让人不忍直视!不敢细读,写的太过清晰婉约,言词及其简明,但是内容又及其缠绵悱恻。真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但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沧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