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六,冬至如期而至。在我国农历中,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因为冬至的到来,也表示数九寒天,也就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光开始了。正所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据说在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通过一种名叫土圭的计量仪,发现了冬至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冬至也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自古以来,冬至都被我国劳动人民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因此也有“亚岁”、“冬至如大年”等民间说法。
作为一个节日,必然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然而流传至今,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道过冬至要吃饺子。这和古人们过冬至相比,简直弱爆了!下面我们就快去看看咱们的老祖宗都是怎样过冬至的。
01葭灰占卜
古时到了冬至这天,古人们常常用葭灰占卜来再次确定节令。他们把刚长出来的芦苇杆中的薄膜烧成灰,然后灌入律管中。如果律管中的葭灰喷出,则确定冬至已至。明朝诗人于谦曾作《冬至日思亲》:客里逢佳节,天涯忆老亲。葭灰初应候,梅蕊渐回春。醉讶朱颜好,愁添白发新。孤云恒在望,翘首欲沾巾。
02祭祀先祖
在古代,我们的祖宗们也将冬至看作是感怀祖德、祭拜祖先的大日子。宋代陆游在《辛酉冬至》中写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可见,冬至祭祀祖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也是缅怀先祖,传承家风,维系家族感情、文化和意志的重要仪式。
03传承孝道
我们的祖先非常注重孝道的传承,并把冬至作为一个履行礼仪孝道的契机。元朝赵孟就在一首诗中描述了这一场景。现摘录如下: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父母坐堂上,子孙列前荣。再拜称上寿,所愿百福并。人生属明时,四海方太平。民无札瘥者,厚泽敷群情。衣食苟给足,礼义自此生。
04贺冬拜冬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冬至过后,随着白天的时间逐渐变长,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因此,冬至代表着又一个循环的新起点,是吉祥之日。所以,民间开始出现了“拜冬”、“贺冬”的习俗。冬至前后,邻里街坊换上新衣,互赠饮食。小孩子们还要向师长们献上祝福语。就连朝廷百官,也会向皇帝呈递贺表予以祝福。
05赏梅盼春
冬至时分,天寒地冻、万物凋零,人们常常会因为愁苦清冷而感伤。但在同时,冬至也蕴藏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那一簇簇红艳如火的早梅,更是点燃了人们对于春天的热烈期盼。因此,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倾向于在冬至时节赏梅作诗,盼望着春天的早归。相关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水调歌头·冬至》汪宗臣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今日话题:
传统文化不可弃,祖宗习俗莫相忘。
如果你还知道其他有关冬至的风俗,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会一起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