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中国诗词中十大凄凉极境

来源:箫 时间:2024/1/12

人生几多春秋,几多悲欢,几多离合。或喜或悲,或安或忧,或平静或悲愤,惟内外之境所然也。

更有喜出望外,悲从中来,看似突兀,实则早有征兆,惟未曾察觉于事前也。

继十大“孤独”极境,今试排出古诗词中十大“凄凉”极境,供同好一乐。

第1重境界:秋雨独夜之凄凉

代表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一灯如豆,一影孤寂,一叶知秋,一片依恋,故地重过,千里之外,孤身羁留他乡,何时回到故土?

再加上怀才不遇,晋升渺茫,更觉长夜难熬,寒气逼人。

第2重意境:寒江夜泊之凄凉

代表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代表诗句“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辗转反侧,直到夜半。

满天秋景被一阵钟声打断,漫天寂静钟声幽远,人在其境,更增寒江天外的凄凉意境。

第3重意境:江湖相忘之凄凉

代表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落清秋,江湖离别。词中将别,临别,别后种种情境和设想写的逼真感人至深,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让人感觉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第4重意境:月悬中天之凄凉

代表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不禁让人又想起曹孟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第5重意境:天地寥阔之凄凉

代表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十个字,一句话,写出了一座城的凄凉。寒风瑟瑟中,落叶铺地,诺大的一个长安城似乎没有了一点点生机。

天地寥阔,故人远去,仿佛只有满地秋叶,才能寄托诗人思念远去友人的情怀。

第6重意境:生死相隔之凄凉

代表诗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寒月当空,星光泄地,山岗矗立,松柏如人。。

白描的深秋夜晚冷凄,长夜如水。毕生牵挂的人生死相隔,再也不能见面。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第7重意境:隔世为人之凄凉

代表诗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隔世为人,血泪之歌,从万人之上到阶下之囚,其无限凄凉也唯有那万古奔流滔滔不绝的江水可以比拟。

第8重意境:千山暮雪之凄凉

代表诗句“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一句话问出了世间真情?其情中意境之比之落叶相思,比之生死隔离更为宏大,更为无尽!

第9重意境:江流天地之凄凉

代表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南宋北宋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辛弃疾一生始终坚持抗金立场,但却壮志难酬,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这种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正在这种无限感慨的时候,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家国沦亡之创痛,收复无望的悲痛;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的痛苦。却最终淡淡叙来,化为江晚愁余的无限意境之中。

第10重意境:壮志未酬之凄凉

代表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代表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诸葛丞相把匡扶汉室作为一生的事业,但是壮志未酬就病死军中,成为遗恨千古的憾事。英雄已去,千年之后仍然让后人诵此二语长叹,有巨大的感染力,不禁让人想起,人生最悲痛,最凄凉的意境是什么?就是千载之下壮志未酬。

尤为可贵的是,这里的“英雄泪”,是爱国豪杰之泪,因之并不含有任何颓丧气息;相反地,它还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巨大的积极力量。

杜甫一生颠沛,空有“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却因果种种,终不得志。在垂老之际,登上长江夔州之顶,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诸葛丞相的不幸命运千年之后降落在自己身上,空怀治国安邦宏图大志却只有遥望长江黯然神伤。

英雄的悲壮命运,每个有志向的平凡人,内心的雄心壮志内心的波澜壮阔命运的壮志难酬,永远是最悲壮最凄凉的极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