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其中包含有音乐、歌舞等,虽然上千年过去啦,但依然是天籁之音,这些精美的传统音律你听过吗?
1、景颇族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产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目瑙纵歌的最主要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正式活动前,人们在舞场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来祭祀太阳和指示舞蹈路线。
与目瑙纵歌配合的舞蹈动作虽然不多,但顿步摆肩的韵律鲜明独特,是景颇族舞蹈的代表性动作。大家同场共舞,气氛隆重热烈,极富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万景颇族,国内外都举行目瑙纵歌。而陇川县是目前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最具景颇族代表性的地区。
目瑙纵歌集景颇族文化为一体,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地展现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对景颇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节已成为景颇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的民俗节日。目瑙节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目瑙纵歌。
2、呼麦游牧民族的诗歌
呼麦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卡开斯等地区。
随着呼麦演唱艺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部对抢救发掘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
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
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这种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
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3、南音是音乐的活化石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历史上中原移民迁到闽南地区后,将中原的音乐文化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的音乐。南音是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从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南音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大量唐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因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
总之,这些流传于古代的传统音乐,依然蕴藏着传统文化之美,让我们保护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吧,有时间去欣赏一下。
喜欢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