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的冬天,可以说是滴水成冰。但诗人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不得不从甘肃同谷举家搬迁,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可即使到了成都,诗人也是面临着无房可居的窘境,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在一众朋友的帮助与“众筹”之下,拥有了自己的茅草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国人对房子似乎有着刻在骨子里的执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房子的需求也日益上升,虽然房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但人们买房的热情依然不减。
不过,房价高,买房难不止是我们现代人的烦恼,一代“诗圣”杜甫也曾面临同样的困难。
杜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祖辈虽官职不高,但一直延续至唐朝。更重要的是,他出生于盛唐,家境优渥,住的是大房子,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不用为生活奔走,不用为住房发愁。
良好的家境让杜甫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甚至青年时期。
公元年,已年近中年的杜甫,为了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但因李林甫弄权,使他的梦想,在一开始就遭到惨痛的打击。
后来,无论是向权贵投赠诗篇,还是向朝廷献赋,都使他无缘仕途,直到公元年,杜甫才被授予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安史之乱爆发了,目睹了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又对当时的腐败官场心灰意冷,杜甫决定辞官。从此开始了他的“漂流”生活,直至他来到成都。
虽然生活依然拮据,但杜甫却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是他对这座城市的形容,富饶而闲适,太适合定居了。
他决定在这里买房。但手头没钱,怎么办呢?
于是杜甫发起了买房“众筹”,甚至还用诗“记录”下了整个众筹过程。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买房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杜甫虽然钱不多,但朋友不少。因此,他“众筹”买房,也得到了朋友们的帮助,“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在朝做官的朋友裴冕、高适、严武纷纷伸出援助手,表弟王十五更是送来了盖房资金。
第二年春天,已经凑够首付款的杜甫,在一棵大树下盖起了一间茅草屋。但想要住的舒适,还需要做一些绿化。
没钱的杜甫,又开始了他的写诗讨要之路。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向郡守牧尹萧实讨要来桃树苗;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向绵竹县令韦续讨来绵竹县的竹子;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向绵谷县尉何邕借来桤树苗;
此后,杜甫又以同样的写诗方式,讨要来了果树苗以及松树苗。
至此,在众亲友的众筹下,城西浣花溪边的草堂终于盖好了。
茅屋虽简陋,只能勉强遮风避雨,但诗人已然满足,作诗云:“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公元年,杜甫的朋友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离开成都,此后,由于各种原因,草堂也不复存在。现如今的“少陵草堂”,不过是后人修缮的一个意象,早已不是当年杜工部的居所了。
一代“诗圣”,竟然就蜗居在一座简陋的茅草屋中,是战乱所致,还是贫困使然?我想这些原因都有吧,如果不是战乱,杜甫或许也不会开始他的漂泊之路,而人在漂泊之中是很难赚到钱的。
更何况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土地落入王公贵族、官僚、地主手中,百姓手中没有土地,甚至就连一些士子、官僚都沦为“房奴”,可能一生都在租房中度过。“住房难”这一问题从古至今都有,难怪杜甫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
但是不管怎样,从古至今国人对房子的热情从未减退过,而房子的难买程度,也从古代延续到了现在。
不知道现在的你是否也有关于买房的难题呢?虽然关于房产的政策层出不穷,瞬息万变,但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想要买到房,也是需要忙碌一辈子呢。也不知道这是幸或不幸,但大概率来说,还是不那么幸吧。但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也实在是一件很有诱惑的事吧。
#杜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