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朱践耳第十交响曲为何成为当代交响乐的

来源:箫 时间:2023/3/4
北京湿疹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朱践耳《第十交响曲》为何成为当代交响乐的巨鼎?

《第十交响曲“江雪”》作于-年,是中国现代作曲家朱践耳的交响曲作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根据唐代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构思而成,以人声的吟唱,古琴的时代韵律与交响乐队的现代化铺陈交相辉映所构成。不仅如此,作曲家还借鉴了西方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描写了中国古代有高尚品格的士大夫的不畏强权、正气凛然的形象,传达、塑造、讴歌了浩然正气的独立人格精神。

▲朱践耳先生

一、朱践耳简要生平

朱践耳(年-年)是我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原名朱荣实,出生于年的朱践耳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界代表人物之一。由他谱曲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也是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

朱践耳并不是他的原名。当时的他被聂耳的歌曲深深打动,作为聂耳的“粉丝”,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践耳”。而其中的“践”字,含义有二:一是决心步聂耳之后尘,走革命音乐之路;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的志愿,也要去苏联留学,也要写交响乐。终其一生,朱践耳先生始终都在为自己“践耳”的理想奋斗着。

“兼容并蓄,立足超越”是朱践耳音乐创作的指导思想。他所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或国内的作曲比赛中获奖。实际上,他在晚年时期才开始自己的交响乐创作,他始终坚信“中国人有能力写出中国特色的交响曲”。他不仅光说了这番壮志豪言,他还身体力行为中国音乐界留下了十一部交响乐,其中《第十交响曲“江雪”》就是他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朱践耳的“音乐签名”,根据他名字的音调设计而成

二、作品创作背景

十年文革,使朱践耳对这场浩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也包括他对自己的批判和反省。他认为:“没有‘文革’的灾难,就没有朱践耳交响曲中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并且,他对文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把视角伸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产生的专制主义和奴化思想上,决定选择以人的情感波动为中心,以假恶丑的人性扭曲与真善美的人们在淫威下遭受的折磨和抗争作为矛盾冲突对立面。而这部作品即是在这种反思下创造出来的结晶。

《第十交响曲“江雪”》的灵感来自唐代柳宗元的同名诗作。作曲家对这首诗的理解与领会在交响曲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朱践耳也赋予了这部作品清澈高远的立意。

▲朱践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练的绝句传神地描绘出寒冷萧瑟的境遇,还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节。当时唐代柳宗元(公元-)因主张革新而二度被贬,五言绝句《江雪》就是在第一次被贬时所作。然而,诗中没有任何颓废绝望,他没有因为看破而归隐山林,也没有一丝消极的反抗。在这首诗里面像“绝、灭、独、钓”等第四声的字都透出一种赤诚耿直的性情和百折不挠的决绝的勇气,表达着桀骜不驯、自强不息的独立人格精神。这也是作曲家认同的文人品质和生命姿态,并以此诗作为其交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作曲家朱践耳谈及此作品时曾说:“这首交响曲,并非单纯为古诗谱曲,也不在写柳宗元的个人遭遇,而是借助于诗的意境,以吟、诵、唱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古琴新韵,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给以交响化、现代化的表述,以弘扬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精神。”

▲,朱践耳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在台上,乐团刚刚完成第二交响曲、怀念等的演出

三、作品体裁样式

《第十交响曲“江雪”》是以单乐章、磁带(以诗为词的吟唱与古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也是他继《第六交响乐》之后又一首类似形式(预制音响与乐队现场演奏合成)的作品。而朱践耳是我国第一个采用这种方式的作曲家。

作品以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与古琴独奏融入西方交响乐,并将五声音阶的色彩揉进十二音的结构中,创造出一种穿透中西、横亘古今的作品风格。体现了作曲家对交响乐体裁的传承与突破,为我国交响乐界注入了新鲜的创作之风。

▲朱践耳

(一)古琴的运用

古琴在这部作品中的使用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标志性乐器,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一乐器的加入,与京剧吟唱和交响乐队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表达了柳宗元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古琴部分所采用的《梅花三弄》是晋代时期的桓伊所改编的笛箫曲,被称为梅花三弄调。《梅花三弄》初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

“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该曲是以泛音作为演奏的主调,以同样曲调在不同音高上重复三次,故世称“三弄”。古琴曲《梅花三弄》至今仍广为流传,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音调的优美、节律的雅致这些纯音乐的表面特征,而是定位在比拟人的高风亮节、颂扬高尚人格精神的文化品位上。

▲古琴曲《梅花三弄》

朱践耳在此作品中不少地方,直接引入琴曲《梅花三弄》以此来表现曲风的清冷孤傲,使作品浸透了深厚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传统风格。不仅如此,作曲家还借用了《梅花三弄》的人文内涵,充分表达出主人公孤高独立、不为权贵妥协的伟岸人格。另外,曲中也有急促的部分来表现梅花在严寒里迎风摇曳,柔中带刚的品格。

《梅花三弄》的曲调,在这个交响曲中经历了四次从零散片段到清晰完整的过程。这构成了自身的一个逻辑性的发展脉络,从零散到完整,从模糊到清晰,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这也恰恰是作曲家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求结构的思路,也是寻求一种完全中国式的交响曲表述逻辑的一个尝试。

(二)京剧吟唱的运用

在作品中诗歌部分均采用了戏曲吟唱中的京剧吟唱方式,由上海京剧院著名净角演员尚长荣先生来演唱。尚长荣先生用胸腔和头腔共鸣浑厚苍凉的声音,三回吟唱作了三次不同艺术处理,把古诗中本有的音乐性充分体现出来,耐人寻味。

在借鉴了京剧唱法的念白(老生、花脸和小生)后,可谓是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字音调上的魅力。表演者以吟诵、半吟半唱、唱的形式演唱唐诗《江雪》的诗句,再加之古琴与之配合,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便随之凸显了出来。

▲《第十交响曲》总谱第一页第三页手稿

四、结语

《第十交响曲“江雪”》是朱践耳挖掘了中国音乐后创作的音乐精品,以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让中西音乐真正的合一。作曲家借助京剧念白对柳宗元古诗的吟诵和化用表现梅花高洁品性的琴曲《梅花三弄》,弘扬了中国古代“士”这一群体在黑暗势力和卑劣小人之间出污泥不染的正直精神,同时又渲染出深沉旷远、平淡悠然的传统文化意境。这样对民族特征的发扬和创新,使其作品呈现出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风范,中国传统文化也由此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