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然风光,人们对贵州人文风景的痴迷和执念,亦在贵州影响力的扩大过程中不断发酵。作为“贵州宝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的不仅仅是外省人的眼球,还有他们的心绪,许多人选择贵州作为第二故乡,在此放飞梦想。安徽人宁曼丽、湖南人刘志胜和杨厚苗,就是其中的追梦人。年,安徽女子宁曼丽经营的小型织布厂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资金链断裂。试图在绝境中找到希望的她,带着积压的库存面料一路向西推销,最后在黔东南停下了脚步。
宁曼丽
当时凯里正在举办“能工巧匠技能大赛”,宁曼丽看到参赛的蜡染作品,灵感突发,当即请两位蜡染艺人用她的棉麻布试做蜡染,结果染出来的效果比她想象的还好。于是她认定做蜡染布是一条路子,经过市场考察后,便下定决心在贵州开辟蜡染布市场。做事干练的宁曼丽很快注册了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把安徽的库存布料运到了丹寨,到苗族蜡染技艺保存较完整的杨武乡排莫村请画娘。10年间,工坊的员工扩充到多人,蜡染传承人的队伍辐射丹寨周边4个县的8个苗族村寨。
宁曼丽获奖证书
和宁曼丽的经历不同,从泥水匠到副总经理的刘志胜,在国企工作了20年后,怀揣艺术梦想的他辞了职,在“牙舟陶”名声的牵引下,从湖南来到贵州,创办贵州牙舟陶瓷有限公司。已废弃的平塘县牙舟粮管所成为他操练陶艺的大本营,釉料和泥料的选择,制作工艺和烧制技艺的学习、操练,成为他的生活主题。
刘志胜传授制作技艺
起初的探索让刘志胜摔了跟斗,但他并没有放弃,动员家人卖了湖南老家的房子,利用公司在县城的一块闲置土地,修建以牙舟陶文化为设计元素的艺术酒店。风吹雨打不折腰。执着于牙舟陶的刘志胜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开发了几百项陶艺产品,其中,项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国花瓷西凤酒瓶”获贵州省陶瓷设计艺术作品展金奖并被省博物馆收藏。他设计的牙舟陶琉璃瓦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指定为民居包装特色产品;“天眼单壶”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成为贵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纪念品。
刘志胜的陶窑
刘志胜觉得此生已与牙舟陶不可分割,而竹箫则是文艺青年杨厚苗的最爱。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待遇优厚工作的他仍觉得要想让人生与箫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必须到一个箫笛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去,而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的玉屏自治县显然最为合适。
刘志胜的牙舟陶情结
年,杨厚苗辞掉工作来到玉屏落脚,开了一间箫笛工作室,利用网络做线上经营。通过不断摸索,他找到了自己的产品定位,每天最多制作一件精品,产品名气渐渐打开。同时,通过与当地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交流,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今年4月起,他和两个朋友在玉屏“巴巴实实做产品”,每支竹箫的售价在千元以上。在玉屏县城的箫笛路,每天总能听到优雅动听的箫声,那是杨厚苗的“非遗情”入心入肺的表达。如今,身为贵州箫笛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玉屏箫笛艺术协会演奏家的他,立志把传播玉屏箫笛文化作为人生的不懈追求。
贵州非遗展现强大聚合力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浩若繁星,民歌、舞蹈、银饰、蜡染、刺绣等构成了多彩的文化世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浩大工程。而要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机会赋予其一定的产业特性是有效的途径。市场的增益,调动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让贵州非遗空间更加宏大。而外来力量的加盟,也将使这项工作的推动更为有力。
杨厚苗
宁曼丽、刘志胜、杨厚苗,他们是贵州非遗的“粉丝”,也是贵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助力者。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贵州,需要更多的宁曼丽们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建设大潮,搏击长空,描绘时代画卷。非遗是一个大平台,拥有着魅力无边的聚合力。
杨厚苗与箫友交流
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创始人宁曼丽:我把贵州当作第二故乡记者:选择贵州的苗族蜡染作为创业的“第二部曲”,纯粹是喜欢吗?宁曼丽:不仅仅是喜欢。蜡染手工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含着太多的信息,可从中感受到贵州的文化为什么那么魅力无穷。如今,我已把贵州当作第二故乡,在这里创业,和苗族群众在一起,尤其是看见画娘们的收入稳定了,觉得这是非常开心的一个选择。贵州非遗让我有了活力。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陆青剑
文字编辑/舒畅
视觉/实习生龚拉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