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别》是白居易的一首送别五绝: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说是五绝,自然是遵守近体诗格律的。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五绝。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里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是“看”字读“kān”,是平声。这是个多音字,今天也是,但是今天的“kān”音大多是表示监视,如“看守”、“看押”,而视线所及是读“kàn”。不过在唐朝,这个字在诗中肯定是平声字,因为这是有大量作品可以证明的。
比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平平仄仄仄平平”。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些作品都是近体诗,都遵守平仄关系,所以在这里读“kān”,以平声入律,肯定没问题。
第二个就是“一”字是入声字,所以发仄声。
搞清楚这两点,我们就知道这首作品的平仄是严合的,仅有第三句首字平仄相反,但首字不论,“仄平平仄仄”同样合律,所以这是一首五言律绝无误。
整诗的意思并不复杂。
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和你分别,心情格外凄凉。
你也是的,在船上回头看一次就哭一次,何苦呢?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
前两句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后两句抓住对方告别离开时的细节,一次次地打动着诗人和读者。
这种细节刻画出来的难舍难离,是所有人都有过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所以能够广泛引起读者的共鸣。
能打动读者的诗就是好诗,就能不断流传,成为经典。
“南浦”不仅是指南边的水滨,还是个固定意象,专门指代告别的场所。“浦”,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一般用作地名。像黄浦江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
古人走水路的特别多,所以送别经常在码头,因此浦边送行和灞桥折柳一样逐渐成为固定意象。
那么为什么是“南浦”,而不是“东、西、北浦”呢?这是有典故的。
“南浦”最早出自《楚辞·九歌·河伯》: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楚辞》作为中华诗歌的浪漫源泉,提供了不可胜数的词汇和想象,“南浦”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成为历代文人诗词作品中送别之地的指代意象。
后来江淹在《别赋》中也使用了“南浦”一词,就是那位号称“江郎才尽”以避祸的江淹,他善摹古意,善写悲情。《别赋》、《恨赋》天下唯二,风光无匹,更加确定了“南浦”作为离别场所意象的位置。
(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从此之后,“送君南浦”就成为表示送行时的离情别绪。如唐王维《齐州送祖二》诗: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到后来甚至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宋玉东邻”和江淹的《别赋》的中的“送君南浦”意象链接并对立起来,用来形容男欢女爱,相思成疾,如杨慎的《浣溪沙》:
步彻香尘倚画阑。丛头合凤尾交鸾。金莲并蒂月双弯。宋玉东邻芳草软,江淹南浦落花干。抱云勾雪近灯看。
“宋玉东邻”的就是指宋玉墙东住了个绝世美女,对世间美女的形容,大概除了曹子建之外,无人能再与宋玉匹敌。
关键是宋玉被这女子扒墙头看了三年示好,却还不动心,用这个来标榜自己不好色,其实是有些过了。
美人谁能不爱呢?
诗歌虽然是以《诗经》、《楚辞》为尊,但是唐诗大都偶像于魏晋南北朝,李白不都崇拜庾信、鲍照嘛?屈子虽好,毕竟隔得太远。文言文虽然变化慢,但是毕竟文学手法不再和春秋战国的朴实相同。所以唐宋诗词以及后来者诗词中用到“送君南浦”,大都是是以江淹为典故。
就像杨慎一样,直接点名道姓。这样的还有南宋白石道人姜夔的《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姜夔不但“送君南浦”,还要学江淹吟《恨赋》,一句之中把《恨赋》、《别赋》都给带出来了,这份孤独困顿、坎坷失意,借用典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今天已经很难体会到“送君南浦”这种离情别意了,毕竟网络、视频这么发达,从前慢的生活一去不回了。因此像“南浦”这种古诗词意象,今天只是有些朋友不知道,估计随着诗词的慢慢凋零,最终会回归到“浦东”这样的地域指称吧。
但是在历史中,在诗词里,“南浦”那份令人唏嘘的离情别意,永远不会改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