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乐器知识第二期巴乌

来源:箫 时间:2022/6/12

巴乌是啥

——————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称"各比",彝族称"比鲁"或"乌勒",侗族称"拜",常用于独奏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

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乐器。当地彝语叫"及菲里莫",哈尼语叫"梅巴"。

巴乌是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彝、苗、哈尼等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竹管制成,有七个指孔(前六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

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互诉欣悦,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传说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一个古老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一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

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在个旧的彝族支系聂苏人中,有着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聋哑人死了母亲,他万分悲痛,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悲哀。有一天,他发现一截带有虫眼的竹子,放在嘴里一吹,发出了低沉悲凉的音响。他想,竹管虫眼能发响,要多挖几个洞呢?于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几个等距离的小孔,果然发出了抑扬顿挫的音响。他听啊、吹啊,终于用会响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此后,这种会响的竹管,彝语称非里的乐器就流传下来了。

关于巴乌起源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很多,它们说明,巴乌是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劳动中发明创造的。

发展过程

传统的巴乌,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优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哈尼族人民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子。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在彝族,人们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

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近几十年来,巴乌经专业工作者的不断改革,音色不变,音域扩大,音量增加,适于演奏宽广、抒情的音调。合奏时,它也可以作为高音乐器与低音乐器的桥梁。

特色

在民间,巴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舞蹈和叙事歌等说唱伴奏。虽然巴乌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独具民族风格,极富民族色彩,吹奏起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爱。哈尼族人人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用巴乌来表达情意或追忆往事。彝族喜欢用两支同调的巴乌齐奏或对奏。

居住红河南岸的彝族同胞,常在集体歌舞活动中,用巴乌与竹苗、直、小三弦、月琴和木叶等乐器一起合奏,来为特色浓郁的歌舞伴奏。特别是未婚青年小伙子,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和姑娘"说话",倾吐爱慕之情。

有一首巴乌情歌这样唱道:"当我吹响了巴乌的时候,你知道吗?我告诉你,走轻点呀走轻点,就是碰落了树叶,也不要让它落在水面土,为的是保守秘密。如果阿妈往后不同意.那已经迟了,迟了呀,我俩的心已经让这巴乌紧紧连在一起了。"

在彝族,人们在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乐曲有《玩调》、《邀约调》等。

种类

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彝族的巴乌,有竖吹和横吹两种,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在蒙自地区的土佬人(彝族支系)中,也流传有双管巴乌。佤族的巴乌,管长25厘米左右,上面开有7个(正6背1)音孔,在靠近音孔的管身上,均刻有人字形的纹饰。

巴乌因竹管长短、粗细不同.规格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巴乌三种。高音、中音巴乌,管长30厘米-50厘米、内径0.8厘米-1.4厘米,低音巴乌管长60厘米-80厘米、内径1.6厘米-2厘米。在距封闭端1.5厘米-2厘米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孔,孔长2.4厘米-3厘米、孔宽0.7厘米-1厘米。

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管身竹制,由两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竖吹单管巴乌并排绑扎而成。管身多用较细的无节青竹管制作,管长20厘米、内径1厘米,管体修削成方筷形或将两管相邻处的管壁削平。正面开有六对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为簧管。簧管长4厘米、外径1厘米,上留竹节,下口与管身相通,将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节下刻出一个长3.5厘米、宽0.3厘米的竹制簧片,簧舌朝上。

将两管的上、中、下三处用细线绑扎牢固。也有管身用鹰腿骨、雁腿骨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其中鹰腿骨制的双管巴乌,管长17厘米,上开六对圆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长3.7厘米的青竹制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多属礼器,为博物馆或民间收藏家所珍藏。

双管巴乌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构造制作

巴乌外形似箫,竹制,在近封闭端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后一,并与吹口成45度。管上端装有铜簧片(最早的巴乌,吹口上装的都是竹制簧片,后来才改为铜制簧片,使用0.2~0.25毫米厚的薄铜片制做),横吹上端,振动簧片而发音,音色优美。

管身用细毛竹、青竹制,下端(或右端)开口,上端(或左端)留竹节或木塞封闭。上端管壁开长方形吹口,用蜂蜡粘一长方形竹或铜制簧片,簧舌呈三角形,有细蔑编制的活动簧套。管身开八孔(前七后一),与吹口成四十五度角。有的在下端开二至四个尾音孔。

巴乌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云南民族乐器制作师杨声制成木管巴乌,用紫油木制,设铜插口。

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音域:高音巴乌f1-g2、中音巴乌b-c2、低音巴乌f-g1。

演奏方式

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巴乌由管身和簧片组成。管身竹制。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竹皮便呈白色。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

演奏时,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竖吹口含簧片,横吹将簧片置两唇间,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气流振动簧片并激发管内空气柱共鸣,用吐音方法吹奏,有滑音、打音、颤音、抹音、琶音、飞指等技巧,可用循环换气法奏长时值音符。将吹孔四周边缘削平,用蜂蜡粘贴上一枚铜刺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据簧框大小而定,一般应略小于簧框。为保护簧舌,常用两根细竹棍镶在簧框两侧,只留一条缝隙作为吹孔。也有的用细竹蔑皮编织成一个保护簧舌的活动环套,吹奏时将其移开。管身上开有八个(前七后一)圆形按音孔。横吹的巴乌,音孔与吹孔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45度角。还有的巴乌在尾端开有尾音孔。

簧片是巴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最早都使用竹制簧片,后来才改进为用黄铜(62或68乐器铜)制作,也可用合金铜、磷铜或炮弹铜壳制作。铜制簧片的厚度尤为重要,不应超过0.03厘米,厚者一定要用锤锻薄。将铜片剪成长2.5厘米、宽0.8厘米的长方形坯片,然后用锋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锐三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据调高而定,以F调为例,舌长1.7厘米,舌根宽0.25厘米,刻好后将簧舌理平,底面用水砂纸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使其翘高0.15厘米左右,达到簧舌与黄框缝隙微小、自由振动通畅。

簧片调音最为关键,簧舌根部较厚,中部及尖端较薄,应一边刮削一边装在巴乌上试听,以灵敏度高、音色优美、各孔发音协调为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调高的巴乌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通常应为调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调巴乌,簧片应发升B音。簧片的音高允许有小二度的游动范围,如将簧片音提高为下方四度音,就要将基音孔的位置错后或利用管口,才能使发合灵敏、明亮。巴乌与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乐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发一个音,簧舌是长方形的;巴乌是一管一簧发九个音,簧舌是锐三角形的,并且舌尖翘起。虽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动,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将巴乌换上空的簧片,就不会发出浓厚而柔美的音色。

技巧

手指的速度可以由以长音为基础的打音训练得到解决,需提醒学习者注意力只能放在长音和手的支撑点上(支撑点即除了正在打音的那个手指以外的其他放在巴乌上的手指)上,少想正在打的手指有利于让它自由潇洒地运动。可以比喻为用锤子敲铁钉,放松的手腕和手指能让整个动作协调、准确。

1.半孔演奏技巧

半孔是比较高难的技巧,能演奏出一些正常全按指孔没有的音;而且,运用得好,音准比叉指手法更准;同时,半孔是滑音技法必须掌握的前提技法,一般某一指孔与高音的关系是大二度的指孔都应该掌握这种演奏方法。

具体演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一般我们持巴乌的双手都是像握着一个鸡蛋一样是圆形的,按半孔时可以将需要的手指单独翘直,这样就自然按住了指孔的内半孔,放开了外半孔,按放的高低距离用听觉来调整,音偏高了就压低一点,音偏低就抬高一点,这种方法适用于使用在指孔距离窄,难于左右移动手指的时候:第二种方法是向高音方向平行移动手指,用听觉调整滑动的左右距离,音偏高就少移动一些,音偏低就多移动一些,这种技法适用于演奏滑音技巧需要按半孔时使用。两种方法都应该掌握,要分别练好。

2.滑音

滑音是巴乌演奏必不可少的,一种非常有韵味的演奏技巧,单独手指或单组手指(多个手指同时移动)的移动训练是需要耐心仔细地来训练的,移动的方法是单个或同时左右移动。上滑音向高音方向移动,下滑音向低音方向移动,复滑音按需要的方向开始移动,然后再回到起点。

单个手指或多个手指同时的划圆圈运动,上滑音顺时针运动,下滑音逆时针运动,在指孔上方划一个小圆圈。

乐感可基本概括为强弱控制和音色控制,主要是强弱控制。要演奏出巴乌的韵味,就需要熟知巴乌本身特有的音色、技巧和演奏方法,并去努力了解巴乌流行地的音乐风格,多听相关的音响资料,自然能体味出巴乌独有的韵味来。

赏析1:中国古典民间音乐

////

本专辑中收录了多首中国知名民乐曲目。《走西口》原为山西地方民歌,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乐曲因为其动听与朗朗上口的节奏,鲜活地表现了山西与蒙口地区的发展与劳动人民自然朴实,不畏艰难,努力挑战命运的生活风貌。《喜相逢》原曲,也是一首内蒙古民间乐曲,后来流传至张家口一代,本曲风格粗犷豪爽、热情奔放,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表现了亲人团聚的欢快喜庆场面,本曲大量使用“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充分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赏析2:中国民歌金曲

本专辑由中国国家一级指挥家曹鹏指挥上海爱乐乐团录制。专辑中收录了中国传统民乐乐曲。专辑同名乐曲《白小菜》,改编自流传于我国河北等地的知名民歌小调。全曲由连续下行的音调组成,如泣如诉,突出了委婉、凄怆的情绪。在交响乐团编制的演绎下,突出了其悲切之感。《沂蒙山小调》取材于山东经典民歌,其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曾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产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表现了沂蒙大地的山河之美好,使“沂蒙好风光”之寓意深入人心。除此以外,专辑中还收录了《兰花花》、《灯笼小调》等中国传统民乐,经过交响乐团的重新演绎,散发出了全新的艺术魅力。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

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冼星海

—END—

文字:库客音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