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洞箫音乐中的历史文化人物范仲淹

来源:箫 时间:2022/7/12
北京手足癣医院哪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著名香港箫笛演奏家、造箫家谭宝硕先生,根据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首词《苏幕遮.怀旧》,创作了洞箫曲《醉秋》,让我们随着此曲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博大胸怀。此曲收录在谭宝硕、马常胜合作的《春归物外》专辑。

一、范仲淹生平及历史评价

范仲淹(年8月29日-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亦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二、洞箫曲《醉秋》与范仲淹《苏幕遮》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抓住秋天的特征;肆意渲染。情,围绕着愁思的“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深沉缠绵,酣畅淋漓。语言平易凝炼,字字如珠玑。“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含蓄地写出离乡去国之愁,耐人寻味,难怪前人评阅此句“不厌百回读”了。

《苏幕遮》前片多入丽语,下片纯写柔情,为后代词家所称颂。黄升《花菴词选》题作“别恨”。张惠言《词选》说“此去国之情”。通过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词人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这是本词的主题。

谭宝硕先生谈及洞箫曲《醉秋》创作过程,认为,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有伟大的情怀,但这位伟大的诗人,他也有他的儿女私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神话的人物。这首《苏幕遮》词就是写了他在一个秋天的心情,在这个美景前面,他思绪万千。

谭先生认为,当我们在人生逆境的时候,当我们的心愿不能达成的时候,当我们心里有郁结的时候,还能用这么美的诗句化解,这是绝顶的浪漫。中国人懂得浪漫,但我们的浪漫不在口头和表面,而在我们的文学里边,隐含着最高的浪漫。有感于此,他创作了这首洞箫曲《醉秋》。

谭宝硕先生洞箫曲《醉秋》现场吹奏版

三、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这不仅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也成为了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清康熙皇帝更是对此文甚爱,以行书录其全文,被誉为“天子气度、清室之宝”。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精彩推荐

吹了多年的箫,进步缓慢

如何突破瓶颈

来看看谭宝硕先生与他的洞箫“武林秘笈”。

立即阅读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