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问题出在文化上,是我们的文化病了。”那一天,看着书,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念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兴趣写什么“岁月静好”、“清风啊,明月啊,鸟语花香”之类的文章。那一刻,突然觉得很悲壮,因为我知道,我要拿起另外一支笔了,我将要进入文化学领域研究,在只有文化而没有文化学的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将要为此付出什么,又将要为此舍弃些什么。
这一年。公元年。
耕耘三年,之后,社会也给予了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回报,各种名衔、虚职、采访纷至沓来,然后是各种见面。那时,运用手中掌握的文化学原理、一点研究心得,每逢看到与文化直接相关的有奖征文、提案,几乎达到“只要参加就能拿奖”的地步。那时,隐隐感觉到,这条路似乎是走对了,这社会也需要我们这些人的努力。然而,之后,是持续数年的沉寂。原来,所谓的“文化名人”、“著名文化学者”,统统只是媒体好意的过誉,一阵世俗的风过后,走到街上,所有的一切仍然是擦肩而过。这其中,更多地见证了人性的贪婪、奸诈、虚伪、缺乏诚信、过河拆桥、无所敬畏、不知感恩、不择手段、心肠冷硬、重利忘义,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了的各种庸常的嗔痴与小恶。家风是国风基石,家风立则国风立,无数家风中的共性,便是国风。我常常在想,天之涯海之角,文化是动态系统不应恒常,但文化一旦往阴暗的方向变异,人类社会的面目将变得歪瓜裂枣,年前耕读传家出现并大行其道的曾经的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啊,年前,从朝歌凯旋归来仰天高唱“我求懿德,肆于时夏”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啊,难道,我们国家伟大而充满光辉的文化以及他们所属的家族就靠着这些人来传承?
(成都锦里刘备之子刘禅用过的阿斗井)
这些年,同样地,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譬如这本书,在旁人无法体会的体制外艰难困苦环境下写作与出版的过程当中,要罗列的感谢名单就很长,略举一二,譬如专门为本书创作耕读传家系列插图的画家刘付忠富,譬如愿意为共同出版发行而付出诸多金钱与努力的出版人潘洁与苏昕,譬如曾为本书的内容或其他方面提供过一定帮助的李海全、陈远鹏、王海军、张晨光、何君君、朗希玲、唐晓峰、陈文莲、张宝财、李瑞娟、黄炳健、杨浩、黄景瑜。
此书,我是寄寓了厚望的。小可不才,但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提升素质的课外读物或选修课教材,可以作为中小学以及各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机构、赛事举办机构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各个正为不知如何教育孩子而苦恼的家长、有志于重振家声使家族更好传承下去的各个宗亲会的会长们人手必备的案头工具书。理所应当,书中提到的家族后人,更可以将此书作为对祖宗事迹的纪念及书中述及祖宗的内容作为传家之宝,读后若有启发,活学活用,知行合一去做,也许就此可以打破自己家族富不过三代的历史魔咒,至少对免除这方面的传承顾虑有一定积极意义。
(佛山里水吕氏祠堂)
据考察走访过的众多家族宗祠现状来看,流于形式,祠堂的原有功能与意义大多已失去,要么变质为老年人打麻将的场所,要么矮化成逢年过节村里摆酒席饮乐之地,要么只是求祖宗保佑的所在,要么平日关门闭户了无声息,要么无人值守即使有人值守也是一问三不知,由于乡绅文化、宗法制度的极度弱化至几不可存,负责翻修的人员许是由于形成行业各地接单当作糊口来源的缘故,对这些祠堂既无感情亦不知敬畏,并非严守修旧如旧及懂行之人协同的情况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普遍是千篇一律的面貌,原有图文碑刻早已被统一复制成简单几幅相同的放之四海皆准而与本宗族无关的图画与文字,所不同的大多是捐款重修的芳名功德碑上的名字,真正记载着家族乃至宗族渊源、家训、精神、教育的原有图文碑刻甚至被随手丢弃或损毁也无人保管或追查下落,当今世代,懂得这些是传家宝贝的宗族不多了,懂得应该将族谱、家训、祖上事迹严谨庄重地置放于宗祠呈现与活化为教育族人子孙延续好家风的家族不多了,懂得将此作为下一代人性格局、安身立命终身培育而不是拼命将他们送往兴趣班、强化班舍本逐末的家长不多了,古代那么多状元、才子可是从未听说过这些班却成长得更好的啊,固然,真正需要冲刺升学的应当参加,另当别论。
(成都锦里诸葛亮用过的水井)
作为家风家训的耕读传家如此重要,以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史与中国历史进程,如宋仁宗的庆历新政造就的耕读传家风行间接催生持续多年的中国文化顶峰,如耕读传家家风培育出且立训要以此传承下去的晚清曾国藩、左宗棠之力挽狂澜。随着研究的深入,愈是发觉着耕读传家是一个极好的文化现象,原以为这是一个小山洞,却在走进来之后发觉原来别有洞天,甚至体量大得惊人,大大出乎当年由于国学为伪命题且漫无边际无法框定而择其一点进行突破的初心,就象一副高像素的望远镜,可以通过这儿,管窥整个的中国文化历程,原来,这是中国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将这望远镜转向西方,此时视野更大,原来西方也有耕读传家,只是表述上的不同。由此,更加可以印证刚进入耕读传家领域时“家训紧随着家庭的产生而诞生,耕读传家是最早的家训类型,只是在五代十国以前长期处于不明确仅可意会的阶段”以及“耕读传家属于全人类共有的家族传承方法”的论断。
为更好地说明耕读传家内部的相关逻辑关系,用了由此及彼的线性数学模型;为更好地理解家长对于下一代教育上的焦虑,用了层次分明的金字塔数学模型。我发觉这些量性分析工具很有用处,简单明了,令人印象深刻。我很高兴可以积极地以交叉应用学科的方法这样应用于文化学研究,希望这样的尝试具有正面的意义,因为这应该是一种创新,也许是自从年泰勒出版《原始文化》而被国外学术界公认为标志着文化学正式形成年以来不多见的新方法尝试,因为在中国,尽管黄文山于年著述倡议建立文化学,经陈序经、朱谦之、钱穆等人一再推动,如今仍未列入学科规划,其后不少学者的理论著作当中,基本都是习惯于文字表述。介绍书中的这个情况以及对文化学历程稍作回顾,如有不妥,敬请方家斧正、教诲。
(东莞厚街陈氏耕读公祠及其旁书室)
其实顺便带出的这些状况,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的焦虑:尽管西方国家文化学的研究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且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众多流派,严格意义上讲文化学仍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如文化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什么是文化,但是,若非从更高层面承认与确立为独立学科,以使更多学生展开系统学习,以使更多学者进入这个领域,这些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亦难以解决,原来我们也可以追求比国外解决得更快更好的。综观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化复兴,很多学者只是从现象出发又回到现象的考证与细节解读,几乎缺乏独创性的理论体系建构,如有,也只是概念性地提出,或标新立异,或循规蹈矩,但在论证方法与论据上仍未能令人广泛信服。在耕读传家领域,也许是因为目前仍未成为显学,过于小众的结果是,理论界尚在盲人摸象,社会大众自然更是如此,耕读传家领域的空白以至苍凉,致使从定义到基本特征、行为模式、符号系统、原型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系统等等在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中混乱甚至不严谨、错漏百出,而作为研究者的我们经常又不好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免不讨好。这与当下国家与社会对家风家训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不相称,当下的中国,应该到了文化学常识需要大力普及的时刻,人人有文化而人人不知什么是文化,不知如何以某一文化现象发展规律去应用于各自事业,甚至经常闹出类似言必称文化、文化是国学、文化学是文学、作家是文化学者的笑话,有时一字之差,却是关公与秦琼。文化强国,似应从社会大众强起。当下,已有学者提出民俗文化学与旅游文化学并进行了相关建构,这是没有文化学先有文化学子领域的情况,也许会倒逼文化学在中国的成型,至少是很有意义的探索。随着耕读传家及其所属的家风家训研究不断深入与完善,希望未来可以很快有家风文化学这么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愿与读者诸君共勉。《文化学大义》一书中,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下了一个简洁明快而乐观的论断:“‘文化学’一门,此后必将成为学术思想中一主要科目。”但愿如此。
(佛山澜石出过两位状元的水井)
回到耕读传家。
我发觉有一个工具特别好用,那就是:“时间”。以时间为手术刀,将人类的家训史、耕读文化、耕读传家历程、家族传承状况分门别类串连起来后,按纵立面进行截取、分解,再进行揉合,跟着此书的视角一路行走,你也会发现,原来人类的耕读传家史并不是那么复杂,原来,打破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魔咒,操作起来并不是想像中的艰难。因此,这也是此书取名为《耕读传家简史》的缘由之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称之为简,不仅仅因为文字不多。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成书之后,才发觉,原来,在实践层面上直接开发为知行合一耕读传家系列课程预估很有效果的“传家十二艺”未展开阐述。这十二艺是在古代六艺基础之上,结合此前千年各耕读传家家族的育人方法与体会,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耕扫棋画武行”。
(广东四大名园之清晖园最早主人黄士俊及祟祯帝钦赐牌匾)
此书扩充自论文《论家训之耕读传家对于当下国人与青少年的意义》。此书的写作手法在学术著作当中来说,应当是相对较为轻松有趣的了,下笔之时,我就希望所有能看到此书的人们,耳目一新,可以掩卷沉思,之余还能露出那么一点微笑,觉得阅读的过程还是得到了一些愉快了的。类似这种写法总体而言不算另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由于治学与写作手法与传统上的一板一眼不同,据说在出版前后颇多曲折,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当然,这并不是我在进行比较,而是此书在前期入校过程当中可以预见亦难免一定阻力,尽管我已知道有不少机构已在等着这本书面世。
此书从开笔至付梓,看起来历经一年多,15万字,时间不长,而且由于匆忙难免会粗糙错漏,但却是四十多年来的人世阅历与十多年文化研究的结晶,其中文化的定义、文化位阶论、中国文化本质论等心得属于首次正式收录。脱稿当天,如释重负,至于作品口碑,自送到读者手里之日起,已不是作者所能控制得了的了。在这过程,终于深深体会到呕心沥血的滋味,多少个写至凌晨四五点的日子里,每当写得腰酸背痛起来活动筋骨、顶着因长时间对着电脑而眼睛刺痛而敷眼贴强迫自己中场休息的时候,每当为了第一手资料或求证某个事实而驱车过百或坐车过千公里去做田野研究的时候,每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突有灵感跳醒奔至电脑前键入梦中所思的时候,就会想着电脑彼端应该有着很多期盼的眼睛,他们也许得知了耕读传家的传统而有效的方法而且结合现代环境实践得很好之后,想来也会有着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甚至也会等着此后专门为家长与学生分别写作的另两部耕读传家著作,以及此前数年早已就绪等着出版的杂文集、散文集、诗集与建言回忆录。
也许,对于此书,对于以上想法,过于一厢情愿了,但愿不是如此,“为众人抱薪者,勿使冻于风雪”,为我抱薪者,亦应得到回报,方为人之初天之理,但愿更多的人加入到研究中国文化的行列中来,但愿更多的人成为抱薪者。
薪火相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地爱着我们脚下这片厚实的土地。
祝福祖国,祝福祖国日益昌盛,祝福伟大的中华文化复兴大业早日完成!
邓箫文
二0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注:本文及《耕读传家简史——打破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魔咒》所有绘画均为画家、同窗美术主人刘付忠富作品)
邓箫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