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以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为源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原音乐始终是它的干流、主体。中原音乐以其海纳百川的心胸、雄浑浩荡的气势,汇聚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引领着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大潮。中国音乐因中原音乐而更厚重、更精彩,中原大地出土的一件件精美音乐文物,合奏出中华文明的初音,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一种诗意和温度。
贾湖骨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及龟甲响器,是我国音乐考古界最重大的成果之一。贾湖骨笛是我国音乐文化有年历史的最直接佐证,被誉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音乐表现力极强,现在犹可演奏《小白菜》《梁祝》等乐曲。
郑州大河村陶鼓
“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郑州大河村、后庄王,内乡朱岗等多个遗址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鼓(有专家认为是瓮棺),一般为长筒形,大口,圆底或尖底,颈部上端有鹰钩,下腹一侧有圆孔。据推测,颈部的鹰钩可能是张鼓皮用的,下腹部的圆孔可能是出音孔。
禹州谷水河陶号角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禹州市谷水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号角,外形像一只弯曲的牛角,角身一面扁平,一面圆鼓,在扁平一面有一个小圆孔。号角的起源可能与远古人的狩猎活动有关。
郑州旮旯王兔形陶埙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郑州市旮旯王遗址出土的陶埙,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灰陶胎,通体磨光,外形酷似兔子,头部用拉长的泥条捏成兔子面孔形状,后面有凸起的短尾,腹部下有三足支撑,背部正上方有一吹孔,臀部右侧有一音孔。经测音,可发两个乐音。
偃师二里头铜铃
“龙旗阳阳,和铃央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带翼铜铃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金属乐器之一,带翼铜铃器壁较薄,形体小巧,简单质朴,无论形制还是铸造工艺都可称得上是早期铜铃的代表。二里头铜铃及其玉舌的出土,证明在夏代我国的乐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安阳殷墟石磬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年在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虎纹石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是迄今发现的形体最大的石磬。用青白石料琢成,正面饰猛虎纹,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声音纯正悠扬,是我国古代石磬中的精品。
安阳殷墟妇好墓编铙
“文场刊玉篆,武事掌金铙。”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打击乐器,安阳殷墟出土有40多件,多为三件一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编铙5件一组,这组编铙形制、花纹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其中最大的一件两面均有回字形凸弦纹,口内壁有铭文“亚弜”。经测音,这套编铙可构成一个四声徵调式音阶。
鹿邑太清宫骨排箫
“箫管备毕,喤喤厥声。”年出土于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骨排箫,禽类腿骨制成,由13根长短次第的骨管排列组成,骨管的粗细略有差异。最长的一根骨管长32.7厘米,最短的长11.8厘米,这件排箫距今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
淅川下寺王孙诰编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春秋时期的编钟河南各地都有出土,河南南部、北部出土编钟的组合、配置有差异,可能与春秋时期中原与江淮地区在礼制、音乐方面的区别有关。年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王孙诰编钟由26枚甬钟组成,形制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每一枚钟均有铭文。
固始侯古堆楚墓木瑟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中曾出土有木瑟和锦瑟。固始侯古堆楚墓中发现有6架19弦木瑟,均为春秋晚期的遗物。瑟为桐木板制成,形制、大小相仿,黑漆,阴刻云纹,制作考究,工艺复杂,堪称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的文物珍品。(下图为复制品)
责任编辑:武聪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