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介绍 >> 正文 >> 正文

抚琴的黛玉,到底怀有什么心思芹梦轩张桂

来源:箫 时间:2023/3/23
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抚琴的黛玉,到底怀有什么心思?

原创周淑娟

对于《红楼梦》,白先勇先生赞赏后四十回,而很多读者认为它面目可憎、味同嚼蜡。我想,后四十回再不好,也有一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它写到了黛玉抚琴。这是前八十回从未提及的。这下,黛玉作为女文人的形象完整了——能写诗,会抚琴,养鹦鹉,护燕子。

断琴弦,梅花曾三弄

大观园才女如云,文艺活动颇多。这不,宝玉和妙玉别了惜春,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宝玉告诉妙玉,想必是林妹妹在那里抚琴呢,便提议去看黛玉。妙玉素日从没听人提起过黛玉会抚琴,听到宝玉要去看黛玉,便嘲弄宝玉说:“从古只有听琴的,没有‘看琴’的。”宝玉依然好脾气,笑着自我解嘲:“我原说我是个俗人。”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黛玉在潇湘馆内抚琴、吟唱,歇了一回,又歇了一回。宝玉和妙玉在潇湘馆外山子石上坐着,一边听琴一边评论。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宝玉道:“我虽不懂得,但听他音调,也觉得过悲了。”里头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

妙玉话没说完,竟自走了,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回到怡红院中。对于这个情节,我也是心怀疑虑:黛玉的琴断了弦,宝玉为何不进去看看呢?

关于黛玉抚琴这一情节,影视剧里选用的琴曲大不同。越剧《红楼梦》里出现的是《梅花三弄》,王文娟扮演的黛玉坐于矮几旁专心抚琴,不知道宝玉已经走进潇湘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出现的是《流水》,陈晓旭扮演的黛玉坐着抚琴,宝玉站着在旁聆听,黛玉的表情逐渐凝重,当出现黛玉眉头紧蹙的特写时琴弦断了。

《梅花三弄》的典故来自东晋右军将军桓伊为王徽之演奏《三调》之事,《晋书》和《世说新语》都有记载。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为江左第一。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桓伊,虽有武干却也擅长音乐,虽有大功却很谦恭。王徽之应召赴都城建康,泊船于青溪码头,见桓伊从岸上过,便令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虽不认识王徽之,但也久闻王徽之大名,便下车来吹奏“三弄梅花”之调。吹毕,桓伊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说过一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真正的魏晋风流啊。

《梅花三弄》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笛曲改编或移植为琴曲,更为高妙:“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音乐上来看,三弄其实是三个变奏,指同一段曲调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用泛音弹奏三次。从文学上来看,三弄也各有所指,梅花一弄戏风高,梅花二弄迎春曲,梅花三弄唤群仙。

古琴曲《流水》,历史更为悠久,《列子·汤问》和《吕氏春秋·本味篇》均有记载。琴家伯牙善弹琴,樵夫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的琴曲,子期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的曲子,钟子期评:“洋洋乎志在流水。”子期能领会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伯牙引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之摔琴,终身不再抚琴。

当初的《高山流水》后来为何只剩下《流水》?《神奇秘谱》这样解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关于抚琴,我个人的粗浅经验是:左手十三徽,右手七根弦;右手指甲长,左手指甲短;抚琴向左看,向右不熟练。知道了这几点,你再看影视剧,就可以判断演员抚琴的姿态和手法是否正确——越剧《红楼梦》中,黛玉的脸向左侧着,细节真实可信。87版电视剧中,黛玉手弹泛音,指法非常漂亮。

对于黛玉弹奏的琴曲,妙玉懂得,宝玉不懂。那么,宝玉是不是黛玉的知音?对于宝黛之恋的结局,妙玉先知先觉,宝玉无知无觉。那么,妙玉算不算黛玉的知音?

明末清初的散文大家张岱记载了一段陈眉公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宝玉的“不懂”:“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以此类推,人有一徽不懂而多情意,也属正常。

这样看来,宝玉依然是黛玉的知音,因为他“淡宕”。而视黛玉为“大俗人”的妙玉,怎么都算不上黛玉的知音,她只是能预测、有预感,虽然她“才华阜比仙”。

《梅花三弄》《猗兰操》《良宵引》……琴曲名中的“弄”“操”“引”等,都是表达不同情感的题材。对此,《琴论》写得很清楚:“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引’者,进德备业,申达之名也;‘弄’者,情性和畅,宽泰之名也。”

这样看来,越剧《红楼梦》让黛玉抚起《梅花三弄》,是为突出黛玉的高洁和畅,宝黛确实都面带微笑;电视剧《红楼梦》让黛玉弹奏《流水》,是想暗示宝玉终失黛玉这一结局,宝黛终被命运绑架。

小说《红楼梦》中,黛玉弹奏琴曲时弦断,作者没有给出黛玉的任何表情,却描写了妙玉的激烈反应——起身就走,作者只让黛玉吟唱了《琴曲四章》,没有告诉读者琴曲的名字。这是第87回的情节。我们只能往前翻书,看看作者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

读天书,兰为王者香

《红楼梦》前八十回多次提到音乐和音乐会,却没提到古琴。贾母的艺术素养极高,携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她这样指挥家庭音乐会:“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于是,“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这里,有箫管有笙笛,就是没古琴。《红楼梦》后四十回,古琴出现了,且都和黛玉有关。

在第87回黛玉“断弦”之前,第86回明确交代了宝玉没见过琴谱,认为那是“天书”。

第86回,宝玉去看黛玉,发现黛玉在看一本奇怪的书,书上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得,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他很纳闷,便以一贯崇拜的口吻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这句话惹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好个读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

宝玉回忆起曾经在父亲那里见过琴,书房里挂着好几张,但都“使不得”。黛玉笑过,仍然真诚地对宝玉说起学琴的经过:

“我何尝真会呢。前日身上略觉舒服,在大书架上翻书,看有一套琴谱,甚有雅趣,上头讲的琴理甚通,手法说的也明白,真是古人静心养性的工夫。我在扬州也听得讲究过,也曾学过,只是不弄了,就没有了。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前日看这几篇没有曲文,只有操名。我又到别处找了一本有曲文的来看着,才有意思。究竟怎么弹得好,实在也难。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说到这里,眼皮儿微微一动,慢慢地低下头去。

黛玉缘何“眼皮儿微微一动”?我想,自然和知音有关。高山流水,固然可以得遇知音,高山流水,又何尝不是知音的得而复失?

宝玉自称“糊涂人”,想请黛玉教他“那个‘大’字加一勾,中间一个‘五’字的”。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猱、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

弹古琴的人都知道,黛玉所说的九徽,是指左手按弦的一个位置。琴面上,用金属、珍珠或贝壳镶嵌的圆点叫徽,从琴头到琴尾,依次叫一徽、二徽、三徽,直至十三徽。古琴又称七弦琴,黛玉所说的“右手钩五弦”,就是用右手钩第五根弦。钩,是抚琴的一个基础指法。

黛玉说过琴谱,指点过指法,宝玉手舞足蹈起来:“好妹妹,你既明琴理,我们何不学起来。”黛玉是个好老师,先来了一篇“琴论”,讲到环境、心境、着装、指法、坐姿、体态等:

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多么可爱的黛玉,多么可敬的黛玉!看完这段话,我终于理解了宝玉以及宝玉对黛玉的爱。爱,源于慈悲,也缘于敬重。黛玉父母双亡,诱发了宝玉的悲悯心;黛玉才华无双,引发了宝玉的崇敬心。

黛玉的琴论,据说来自明代杨表正。杨表正是延平(福建南平)人,著有《琴谱大全》十卷,初刊于万历元年(),后收录于《四库全书》。我没看过杨表正的琴谱和琴论,不敢妄断。

接下来,气氛是融洽的。黛玉和宝玉开过“对牛弹琴”的玩笑,丫鬟送来两盆兰花——一盆给宝玉,一盆给黛玉。这次,宝玉同样并未察觉黛玉对着“双朵儿”花朵引发的心思,自顾说着:“妹妹有了兰花,就可以做《猗兰操》了。”

黛玉听了,心里反而不舒服。正在此时,宝钗的书信来了,故事也推进到第87回,黛玉“感秋深抚琴悲往事”,情绪变得低落、伤感:

这黛玉方披了一件皮衣,自己闷闷的走到外间来坐下。回头看见案上宝钗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不免也赋四章,翻入琴谱,可弹可歌,明日写出来寄去,以当和作。”便叫雪雁将外边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赋成四叠。又将琴谱翻出,借他《猗兰》《思贤》两操,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黛玉本是个绝顶聪明人,又在南边学过几时,虽是手生,到底一理就熟。抚了一番,夜已深了,便叫紫鹃收拾睡觉。

这段话似乎为我们解了疑惑。难道黛玉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创了琴曲?抑或黛玉为古老的琴曲重新填词?黛玉的高洁和深远,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只是,说黛玉亦梅亦兰,是高山是流水,恐怕没人会反对。

果如宝玉所说,黛玉想起了《猗兰操》。《猗兰操》,又名《幽兰操》,是兰的礼赞,也是“忧愁而作”。《琴操》(蔡邕著)曰:“《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韩愈曾仿而作之,序云:“孔子伤不逢时作。”后来,人们认为《猗兰操》是孔子假托于兰而言自己怀才不遇。

名潇湘,艺留大观园

黛玉绝世才女,她“忧愁而作”的“四章”和“四叠”送给谁了?不是宝玉,不是妙玉,而是宝钗。这个情景,和遥远的第45回颇为相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曲。”在黛玉的心底,宝钗到底是不是她的姐妹她的知己?

书中说,黛玉和宝钗“惺惺惜惺惺”,互传诗作,互致问候,而两人并未会面。此后,宝玉和妙玉在潇湘馆外静听黛玉抚琴,他俩也没见到黛玉。这个不见面的深秋,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悲情如同秋窗风雨挥之不去。

古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解读古人的无字之书。为了了解古人,抵达古时情境,我跟着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古琴。以前觉得读书能让人安静,也认为读书的自己很安静,学琴后才发现读书根本没能让自己进入“安心”状态。但是,古琴改变了这一切,古琴让我彻底“静心”。

古琴让我静心,古琴给了黛玉什么启示?古琴又替黛玉承载了什么?生不逢时还是怀才不遇?知音难觅或者造化弄人?

疑问太多,我无法一一给出答案,不禁抬起头往远处看。我看到,那些生活在大观园的女子,竟然都是文艺青年。

黛玉会抚琴,会写诗,写菊花诗时夺了魁,不仅自己会写诗还会教人写诗,成全了香菱原本高贵的诗性灵魂。宝钗会做人,会写诗,春天里的那场海棠诗会她就轻松拿到了第一名。贾家的四位小姐分别叫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是“原应叹息”,贴身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的名字却是意味深长,明确指向琴棋书画四艺,暗示小姐们不同门类的艺术造诣——元春的琴、迎春的棋、探春的书法、惜春的绘画。

元春抚琴,原著里没体现,迎春的棋艺、探春的书法、惜春的绘画书中都有描写。从宝玉吟诵的《紫菱洲歌》那句“永昼不闻敲棋声”,就可以想象迎春对下棋的痴迷和棋艺的精湛。惜春小小年纪,就被贾母委以重任,为大观园画幅画。探春屋里的布置更是情致盎然,完全是大气书法家的气派: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

当然,大观园最闪亮的那颗星非黛玉莫属。最后,会弹琴的黛玉给了读者惊喜。这样的设置,让人物更丰满更灵动,故事更有张力更具弹性,也就是说,琴曲是对人物性格的补充,抚琴是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否则,只会写诗的黛玉岂不让读者觉得缺了些什么?

富贵易得,富贵环境里的文艺范儿难得,富贵与文艺环境里的女子更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无论是甄宝玉还是贾宝玉,见到她们就像变了一个人,都是“温厚和平,聪敏文雅”,不复“暴虐浮躁,顽劣憨痴”。这,也许就是富贵与文艺环境里男子的“正邪两赋”吧。

作者:周淑娟,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散文集《纵横红楼》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