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介绍 >> 正文 >> 正文

青年古琴家葛勇演奏时间长河里最深邃的美丨

来源:箫 时间:2023/11/14

葛勇,青年古琴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琴派传承人,先后师承古琴名师李嘉庵、龚一、刘正春,得到众多前辈大师的指点,以金陵琴派和广陵派为门径,融众琴派风格于一身,曾花6年时间将《红楼梦》13首乐曲改编成古琴曲,受到王立平赞赏,出版古琴演奏专辑《爽籁清风》《极宇》《琴韵红楼梦》《心闻妙香》等,还兼善陈氏太极拳、昆曲、京剧、箫埙、唐筝等。

年11月4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金陵琴派传承人名单公示期满,葛勇正式成为金陵琴派省级非遗传承人。生于年的他,从16岁学习古琴,经过24年的苦练与领悟,终于在梦寐向往的古琴界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对葛勇来说,学琴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初心不改,矢志坚持,从没有生过放弃的念头,如今他又把传承古琴作为自己的使命,努力去宣传和发扬。

当我们谈到匠心时,大多时候会想象一个老人,不为纷扰世事所动,坚守一门技艺,然而在年轻的葛勇身上,我们同样看到匠心的印记,他为学习古琴废寝忘食,磨练技艺,恢复古曲,打谱弹奏,又为了传播古琴,改编流行音乐,择徒传授,四处奔走演出宣讲,不负非遗传承人的身份。

一切都源于儿时的古琴梦。葛勇和古琴的渊源,可谓曲折坎坷。

最初是在电视中看到古琴的样子,那是老版《三国演义》,蜀军失了街亭,城中空虚,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无兵御敌,却下令大开城门,独坐在城楼抚琴,毫无惊慌之色,司马懿怀疑城内隐藏伏兵不敢进城,引军而去。

剧中诸葛亮大敌当前的气定神闲抚琴的超然风骨,让葛勇倾心不已,也对古琴产生了向往。据说,是古琴古朴典雅的形状最先吸引了他,而后才是琴音。还有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的电影《梁祝》,葛勇觉得那些弹琴的画面美极了,主题曲《梁祝》也深深打动了他。

电影里弹的是古琴,声音却是用古筝奏出的配乐,当时他就许下愿望要学古琴,用古琴弹出《梁祝》。别人劝他说古琴弹不出来,还是去学古筝吧,但他偏不信邪,一意钟情于古琴,后来还真的把《梁祝》编了古琴谱,用古琴弹了出来。

只不过,幼时的葛勇家境不好,住在集庆门附近简陋的平房里,喜欢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条件去尝试,更别提学琴了。

六年级时父亲去世,更让家里的境况雪上加霜,依靠母亲微薄的工资度日,葛勇看着这一切,无心向学,作为家里的小男子汉,他只想用自己还稚嫩的肩膀承担一份养家的责任,于是在小学毕业以后,选择去读技工学校,学一项技能,尽快地给家里一份收入。

然而他阴差阳错学了烹饪,却不忍杀生,只做些打杂和白案的活计。年,他被分配到夫子庙的东方艺术院,因为模样伶俐,老板让他去前场迎宾。当时东方艺术院前场会有展览和演出,有很多是现在的非遗项目,葛勇白天迎宾,为宾客讲解,晚上还要到后场去端盘子,为客人讲解小吃菜肴。

有一天,古琴名家李嘉庵先生来东方艺术院演奏陶埙,葛勇在介绍资料上看到他擅奏古琴,就过去询问:“老师,你能不能教我古琴?”

李嘉庵惊诧之余,也喜爱这个16岁孩子身上的率直和纯真,一口答应。就这样,葛勇成为李嘉庵的学生,开始学琴。

老师李嘉庵不仅妙悟琴音,在书画、诗词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还用了很大精力去研究和还原古代乐器,比如周篪、楚篪、筑、卧箜候、雅瑟等,多达10余种。年,他把具有多年历史的陶埙成功改进,被誉为当时的“中华第一埙”,这也是他身为古琴名家却在东方艺术院演奏陶埙的原因。

葛勇跟李嘉庵学琴之余,也学习其他乐器,常能在葛勇的演出中看到他演奏多般古乐器,颇有古风。在中国的传统中,音律向来是修身养性的,到了一定境界,万物皆可为乐音,这一点上,葛勇虽学业未成,然而与古代文人有了音乐和精神上的呼应。

学琴之后的葛勇,依然是那个年轻的打工人,一面为了生活而辛劳工作,一面为了对古琴的热爱而潜心学习,勤苦练琴,幼时养家和学琴的愿望都实现了。

因热爱而激发的热情是如此炙热,葛勇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学琴,从年开始,他还每个月到上海去跟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传承人龚一学习,后来又跟随李嘉庵的老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金陵琴派传承人刘正春学习,此外,梅曰强、赵家珍、朱晞、马杰、杨青等大家泰斗都曾指点过他。

关于师承,葛勇曾说:“我的老师很多,辈分、派别也不同,有人会因此指责我,但我虽是金陵派,也希望接触和了解别的派别。无论如何,我做到了一直坚持学习。”而且,他也很看重师道尊严,对每一位老师都很敬重,时时感念他们的教导与提点。

这也使得他在金陵琴派之外,吸取了广陵派等其他派别的特点,用在自己的古琴里。

那些年孜孜不倦地学琴、练琴,终于造就了一位古琴界的新星。年,中国首届古琴大赛中葛勇与上海选手蔡积悦并列获得了青年专业组银奖,而那年的金奖空缺,银奖就是该组别最高荣誉。

当时葛勇24岁,距离他开始学琴过去了8年。

葛勇是“80后”,从小喜欢古乐器和古玩、古书等,古琴、埙、箫、太极、昆曲、京剧、皮影戏……这些带有古意的东西对他有种迷人的吸引力,至今也是如此。

事实上,遇到李嘉庵老师的时候,葛勇已经16岁,过了大家公认的最佳学琴年龄,更何况以前他从未学过任何乐器,不过李嘉庵对此并不在意,他悉心教导着葛勇弹琴吹埙。

只是,为了学琴,寒门出身的葛勇还需要克服生活的困难,打工不易,学琴更不易,时间不够用,他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半夜躲在阁楼里练琴,一早又要起来赶去上班。

他换过很多工作,学琴却从来没有中断过。24年过去,葛勇获得过多次古琴比赛的大奖,声名也逐渐显著,有了众多喜爱他的粉丝。而被选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金陵琴派传承人,更是对他古琴艺术的认可。长年的热爱与执着坚持如今终于生发得枝繁叶茂了。

由于自己学琴的经历坎坷,葛勇也体会到学琴的不易。在他看来,年龄、工作都不是学琴的阻碍,热爱与坚持更为重要。

相比于现在小孩子学习音乐动辄从两三岁开始的风气,葛勇则认为古琴并不是适合孩子的乐器,最好是在20岁以后再学,甚至三四十岁,一方面是因为太小的孩子手掌小,力道不够,无法自如地演奏古琴,另一方面是人生的阅历和岁月会在反应在音乐里,更有韵味。

“古琴学得越通越能够发自内心地礼让、谦和,它最终是修养的提升和眼界的豁达,以及心量的博大,大到能够放下自我的情绪,包容别人放不下的我执,从而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是一种你不在弹琴而琴却无处不在的禅悟。”

传统文化中,古人认为古琴是“君子之音”,因此葛勇很看重学生的品德。他主张用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要有君子之风,平和地去弹琴,慢学精练,才能体会到古琴独特的美感。

很多人都在网上听过古琴演奏的《红楼梦组曲》,那是葛勇历时6年改编的作品。年版电视剧《红楼梦》被观众奉为经典神作,13首曲子采用曹雪芹的原词,音乐由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历时4年呕心沥血创作而成,可谓字字珠玑,声声天籁。

葛勇从年开始萌生把《红楼梦组曲》改编成为古琴版的念头。但把现代音乐作品用古琴演奏谈何容易?为了不失原曲的意境,又能赋予古琴的韵味,他一遍又一遍地弹奏尝试,修改,光是《葬花吟》的改编前前后后就花了4年,公开演出后反响极为热烈,不少人只为这一首《葬花吟》专程前来找他学古琴。

葛勇的古琴版《红楼梦》受到王立平的高度赞赏,在年组曲以专辑形式公开出版时,王立平亲自题写了“琴韵·红楼梦——葛勇古琴演奏专辑”。

这组《红楼梦》古琴曲出版以后,他并没有就此满足,随着时日流逝,会对音乐本身和古琴产生新的理解,当他进入另一个境界之后,会回头来再做改编,当时出版的版本与最初公开演奏的版本差别很大,而现在他演奏的,又与专辑中不尽相同。事实上,时至今日,得到新的感悟时他还会做出修改,对他来说,音乐是永无止境的事。

《红楼梦组曲》之外,他还改编了小时候喜欢到魂牵梦萦的《梁祝》古琴版,用十几年汗洒琴身的苦功,回答了当年劝他放弃的人。

不仅是用古琴演奏《红楼梦组曲》《梁祝》《春江花月夜》的第一人,葛勇也用了很多心思去改编《梁祝》《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曲目,也是古琴界改编现代流行乐较多的人,他的古琴版《沧海一声笑》《当爱已成往事》《射雕英雄传组曲》在受到了很多古琴爱好者的喜爱,这些耳熟能详的乐曲用古琴清雅安静的琴音弹奏出来,又有了另一种意境韵味。

葛勇用古琴改编现代音乐的初衷,是想用这种方式,让人们在耳熟能详的优秀流行乐中增加对古琴的认识。他认为,改编现代流行乐是古琴的“俗”,挖掘古曲则是古琴的“雅”,古琴艺术只有雅俗共赏,才能永远传承下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古琴更是如此,经过中国文人几千年的传承与发扬,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古人以琴载道,赋予了古琴非常博大的文化内涵,甚至被作为文人君子的象征,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近代以后,古琴逐渐式微,人们对现代音乐的热情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古典乐,流行乐作为现代音乐比较重要的部分广受欢迎,而古琴快要被普通大众遗忘了。

葛勇也像现当代的其他古琴名家一样,做出了很多努力让古琴重回到大众视野,不只是用古琴改编演奏现代音乐中的经典曲目,还参与古琴网站运作,把他弹奏的琴曲上传到互联网上,也在网上授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我不会去迎合市场。”葛勇说,他不会把现代音乐作为古琴的主要方向,“古琴是‘化大众’的,不是‘大众化’的”。

他把自己的方式总结为8个字:“将雅就俗,引俗归雅。”古琴乐向来有雅乐和俗乐的分别,前者是宫廷礼乐和文人君子之乐,后者是民间世俗之音,但雅俗并非区分高下互不相容的,而是蕴含不同文化意境的,就像古琴与流行乐,葛勇用现代音乐吸引人们对古琴的兴趣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