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重视音乐,文献中不乏有关音乐的记载,并且有不少乐律的专著。由文献所知,上古时代的乐器种类
丰富,有八音之说:“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日钟,木曰祝。”文中第一个字表示制作材料,如“土”是指用陶土烧成,“匏”是匏瓜,形似葫芦,但比葫芦大,利用它做“笙”。“八音”是总类的说法,一类乐器中具体又分多种,如用“竹”(竹子)做成的管乐器就有笛、箫“金”(青铜)做成的钟分甬钟、镈钟等。
甘肃玉门陶埙由于一般乐器不易保存下来,仅凭文献理解有限,过去很长时间人们对中国古乐器(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认识模糊。而近二十年的科学考古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学者的研究也足以廓清认识。
迄今所知最早的乐器之一是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以典型的20号骨笛为例,系用鸷禽的胫骨制成,长22.7厘米,壁厚约0.15厘米。管身开有七孔,经测试,已经具备七声音阶,贾湖遗址距今约九千年,当时的骨笛居然已有七声音阶,可以用于演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考古发现中晚些年代的陶埙更多,河南安阳股墟出土一件五音孔的陶塌,经测试,音列已经相当完备,在十音之间已有半音关系,距离文献记载的“十二律”只有一步之遥
贾湖骨笛参差,在现代汉语字典的一般解释是,长短、大小、高低不齐,当作形容词用。
“参差”具体为何物?
然而在古代,“参差”也有实指意义,指的是一种乐器。见屈原的《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从词义知,“参差”能够吹奏,显然是一种乐器,这种乐器的样式如何?说来很有意思。
再来看乐器“参差”,据古籍记载说是舜所作,“其形参差,像风翼”。若说法可信,那么“参差”至少也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参差”在“八音”中属管乐,多用竹子做成。流传后世的有洞箫,系用一只竹管制作。相对于洞箫来说,“参差”实际是一种排箫,用多根竹管做成。然而因它后世没有流传,使很多人只知“参差”是“长短、大小、高低不齐”之义,反而不知它是乐器了。
在古代诗文中,保留有对乐器“参差”的描述。如唐代李峤的《咏箫诗》
虞舜调清管,王褒赋雅音参差横风翼,搜索动人心
李峤所咏的箫,从“参差横凤翼”的形状,可知指的就是排箫。
曾侯乙排箫考古中已发现排箫的实物。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排箫,形制相同,均排列十三根吹管,粗细有差异。管子系用苦竹的单节细竿制成,较细的一端截开,刮薄口沿,用作吹孔。排箫的箫管尾端是要封闭的,所以下端留有竹节,没有凿透,成为自然封闭。吹管的吹孔皆朝上,依管的长短,自左至右顺序靠紧排列,通体就像鸟的一只翼一样。排箫口沿齐平,下端参差不齐,排用三片细竹做成夹子夹紧,并经缠缚加固。排箫上部整体宽11.7厘米;左起第一根曾侯乙墓出土的排吹管最大,长22.5厘米,外径0.85厘米;右边最外的第13根吹管最小,长5.1厘米,外径0.55厘米。排箫通体以黑漆为地,用朱色线描出纹饰。
春秋晚期玉石排箫年,在河南淅川春秋1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用整块汉白玉琢制的排箫。十三个吹管,管壁厚1毫米,管与管的间隔不到1毫米。管长最大者15厘米,最小者仅3厘米。排箫的上部凿有一条宽带连接,以示加固作用。该石排箫出土时局部损伤,经修复,除一支管不能发音外,其他十支管都能发音。用石制作的磬,考古中比较常见,而用石制作管状的排箫,管管有声,合于音律,若非亲见,难以置信。在汉白玉上钻出长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的孔,且能保持均匀合度,可想见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迄今出土所见的排箫,地域都属古代楚国的范围。很可能排箫这种乐器是楚人喜欢吹奏的,也是楚国音乐的重要部分,以致屈原把它写入诗,抒情感怀。
快速识字解决方案:人字学习体系,大规模识字又理解字义!
------------------------------------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