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世界最早的乐器是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舞渡镇贾湖村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专家测试,这些骨笛有些已具有准确的七声音阶,仍然可以吹奏现代乐曲。
研究人员在出土的这些骨笛上发现了确定开孔位置的标线,还有作音高调整的小孔,说明这些音孔绝对不是随便挖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准确计算才开孔的,所以具有准确的音高,甚至可以演奏现代音乐。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还没有文字和数字的时代,古人们是怎么确定乐器的音高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古人用于确定音高的方法。
最初人们只是用牛角、竹管等物品吹出一两个音来发送信号或驱赶野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些声音在一起听起来很美妙,于是一些专门制作“乐器”的人开始了各种尝试。
最开始应该出现了各种长短不一的乐器,类似于现在的排箫吧。那时人们还不能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测量,只能对乐器长度进行一些简单的等分:用一些粗细均匀的管子,以某一支为基础,将之分成二等份、三等份、四等份,分别去掉一份得到另一支管子的长度。按现代的数学表示,就是得到1/2、2/3、3/4长度的乐器,这样得到的乐器吹出的音高对就我们现代的音就是:如果以全长为1,那么1/2长度吹出的音就是1上方的纯八度高音i,2/3长度吹出的音就是1上方的纯五度音5,3/4长度吹出的音就是1上方的纯四度音4。
这样等分出来的音都与主音1是纯音程的关系,所以听起来非常协和悦耳,然而继续分成五等份、六等份、七等份时得到的音就不那么协和了,所以要找其它方法再得到一些新的声音。聪明的古人运用已知的2/3和3/4的比率关系,进行连续的等分,得出了更多好听的音高。从发1音的长度开始,将其分成三等分去掉一份,也就是留下2/3得到上方纯五度5;再将发5音的长度等分加上一份,也就是发5音长度的4/3得到它下方的纯四度2;将发2音的长度再三等分去掉一份得到它上方的纯五度6;将发6音的长三等分加上一份得到它下方的纯四度3。这样就产生了民族五声调式的1、2、3、5、6,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分下去,由发3音的长度三等分去掉一份得到它上方的纯五度7,以发7音的长度三等分加上一份可以得到它下方的纯四度#4……这样就出现了七声调式,甚至是早期的十二律。后人将这种确定音高的方法总结为“三分损益律”,与后来西方发明的“五度相生律”不谋而合。
毕竟这样一组乐器携带和演奏都不是太方便,后来便有人尝试在一支乐器上开孔来达到演奏不同音高的目的,而开孔的位置也大致遵循了这个比率的规律,然后对音孔的大小进行调试,笛子就出现了。其实最先出现的应该还有木制或者竹制的笛子,只是由于这些质地的乐器不好保存而没有见到了,目前出土最早的乐器就是用鸟的腿骨制造的骨笛。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看来还是说少了,贾湖遗址年前的骨笛绝不是偶然出现的,说明那时候的音乐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一定还有更多更早的文明历史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