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开篇一首周邦彦的《解语花》,尽显宋词娇艳细腻的魅力。词是句式一种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并能用以配乐唱歌,因而可视为我国的音乐文学。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调子,即为词牌。
每个词牌都有定句、定字和定声的要求,其格律变化较格律诗繁复,但在运用时又比格律诗灵活。宋朝是歌词发展的黄金时代,本篇就以北宋时期的太常寺和大晟府为切入点,谈谈官方机构对音乐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北宋太常寺与音乐
1.历代音乐主管机构
说到音乐文学,就不得不提到音乐。在西周时期,宫廷就已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和采风制度,《诗经》中的入乐诗歌,就是通过对民歌和雅乐进行收集、整理而成。乐府是秦汉时期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负责收集、创制用以歌唱入乐的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化大交融,在音乐方面吴歌、西曲与北方的牧歌、民歌相互结合,又衍生出了太乐署、鼓吹署、清商署等负责音乐机构。教访和梨园是隋唐年间新创的官方机构,作为优伶器乐、声乐、舞技、杂耍的培训地。
教坊原属太常寺,唐玄宗时将教坊设纳于内廷管理,以宦官为教坊使,不再属太常寺。
太常寺与教坊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宋史·乐志》记载:“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诸部乐。”,说明它们一个是负责国家重要场合的雅乐制定,一个是司职宫廷娱乐的俗乐排演。太常寺和教坊这两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在后世得到沿用,直至清末才被废止。
2.太常与太常寺
太常这一官职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秦代以奉常位列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西汉初改为太常。汉代太常除了负责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之外,还要管理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
太常即是专掌祭祀、礼仪之官,那么官方的乐律、乐舞、乐章的制定便是其司职的范畴。北齐始创太常寺,唐朝又将太常寺列入九寺大卿,并在长安和东都洛阳设立两郊社署,以便安排郊祭工作。
其下设郊社、太乐、鼓吹等近四十个下署衙门。其中太乐署掌管调节乐器音律、乐师习乐及考核、制作伎衣乐器、作曲等。鼓吹署掌管吹打乐器的音律制定,专用于军乐。太常寺就相当于现代的文化部,统筹一国的文化艺术。
就音乐而言,必须是庄重而高雅的作品才能被其采纳。《资治通鉴》中记载“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技;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可见作为最高级别的音乐管理机构,太常寺与教坊是雅俗有别的。
3.北宋太常寺体制的变化
时间来到了公元年,北宋在结束五代乱世后建立起相对统一的王朝。对于新王朝的制度,宋朝基本参照前朝尤其是唐朝的例子。太常寺、教访等等与音乐相关的官方机构也延续了下来。
太常寺依旧是音乐标准的最高层面的制定机构,《神宗正史·职官志》载:尚书礼部……凡礼乐有所损益,小事则同太常寺、大事则集侍从或百官议定以闻。”当然包括一些关键乐器的标准也出自太常寺,如《宋史·乐志》云:“太常琴制,其长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也。”
作为音乐的管理机构,太常寺与教访的关系在北宋年间有过变化。先是在沿用前朝旧制时,原本属于太常寺管理的业务归到了教访。《乐志》中记有:“前代有宴乐、清乐、散乐,本隶太常,后稍归教坊……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
又说:“教坊本隶宣徽院……天圣五年……以隶太常寺。”。也就是说,本来分担了太常寺部分业务的教访,在宋仁宗年间整体归入太常寺管辖。就是在这种一分一合的作用下,使得雅乐与俗乐得以相互交融。
我们都知道,词原本是俗乐,用以载歌伴舞,娱乐大众。虽有诸如李白、温庭筠等名流带起一波波风潮,但终究只能在非正式场合流转,难登大雅之堂。在太常寺与教访合并后,雅俗之乐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虽然正式场合的乐制形式仍然要求严格,但也已经出现了跨场合使用乐曲的例子。好比原来用作军乐的鼓吹乐到了宋代也用于祭祀大典,宋真宗泰山封禅时所奏《六州》、《十二时》便出自鼓吹署。
4.北宋上层建筑对音乐的支持
历代封建王朝,若论帝王多才多艺,估计没几个能与北宋相提并论的。《乐志》提到:“太宗所制曲,乾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十八曲……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词,未尝宣布于外……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在这些喜欢乐曲的帝王背后,必然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滋养。而太常寺合并雅俗音乐,不仅给了俗乐以官方的认可,还对俗乐得到了更广大范围的推广。
词乐也借助这次推广,大规模地拉升人气,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股词学热潮。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新创了一个音乐机构。该机构词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机构就叫做“大晟府”。
二.北宋特有的音乐机构—大晟府
1.大晟府的始创
宋徽宗的才艺在众多帝王之中是万里挑一的,不仅书、画称绝,而且在诗、词、音律方面也颇有造诣。为了创新雅乐,他在崇宁初年设置专门一个机构,广招天下贤才、乐师对雅乐进行研讨,对旧有乐曲进行翻新。
该机构取名为“大晟”,寓意雅乐词学兴盛,这就是大晟府的由来。大晟府是北宋正式的音乐机构之一,由大晟府创制的乐曲也被称为大晟乐。《宋史·职官志》记有:“崇宁初,置局议大晟乐,乐成,置府建官以司之,礼、乐始分为二。”,言下之意就是自大晟府建立后,太常寺就专司礼仪、祭祀,雅乐、词学之事便委以大晟府。
于是大晟府接替了太常寺,成为宋朝管理音乐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从事朝廷管理和组织音乐的核心事务。
2.大晟府的发展
大晟府成立之后,不仅在词乐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而且与原本司职俗乐的教访也有着不少的交集。政和三年,有诏曰:“比以《大晟乐》播之教坊,嘉与天下共之,可以所进乐颁之天下。”,可见大晟府所制作的词乐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
后来有尚书省上言:“大晟府宴乐已拨归教坊,所有诸府从来习学之人,元降指挥令就大晟府教习,今当并就教坊习学。”,从这里看出,后期的大晟府与教访趋于合并。这又是一次雅俗互溶的案例,对音乐文化的促进有这积极的作用。
政和四年,礼部上奏:“教坊乐,春或用商声,孟或用季律,甚失四时之序。乞以大晟府十二月所定声律,令教坊阅习,仍令秘书省撰词。”,由此看出,大晟府与教访合并后,还负责宫廷歌舞和娱乐。其创作音乐曲调的能力尚在,而填词的实力却有所衰减,以致要秘书省代为撰写。
又过了六年,到宣和二年,大晟府被撤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撤大晟府的原因,史学有多种说法,本篇倾向于政治局面反映论。宋朝的政治体制特点是机构庞杂、人浮于事,冗官现象相当严重,大晟府与教访、太常寺在职能方面有着太多的交叠。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此时精简些非必要的职能部门也是可以理解的。大晟府虽然开府只有15年,但它的出现对北宋音乐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大晟词人与大晟词
大晟府成立时,唯才是用,到处招贤纳士,引来很多当时著名词人相继加入,如晁冲之、万俟咏、周邦彦、田为等等。
这些名士们定期聚集,讨论韵律,收集现存乐曲,创作新的曲目。自大晟府成立到撤销,共搜集到了六十家二百多个词调,促进了词曲在宋代的发展。这些词人也被后世称为“大晟词人”。
大晟词人所作之词称为大晟词,其特点是用词精巧、韵律考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适于演唱。王国维先生曾评价周邦彦的词在表现形式和格调创新方面极具才华,但是缺乏创意,意境也不如欧阳修及秦观的词那样深远。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大晟词主要是为皇家宫廷所做,迎合的是达官贵人的口味,偏重辞藻是理所当然的。但大晟词前承苏、秦,后启姜、史,在宋词当中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结语
太常一职自古有之,它将三代以前的高雅音乐文化一路传承发展下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晟府为北宋独有,在与太常寺、教访的职能分配中,实现了雅俗共赏。
通过雅乐、词谱的收集、整理和创制,以及演奏乐器的完善,使得北宋的音乐文化趋于和谐完美且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人间词话》
《北宋词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