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屠式璠琴园花开两岸香写在琴园国乐团

来源:箫 时间:2023/10/23

年在台北成立了琴园国乐团。这是一个非职业性的团体。林谷珍先生一直担任团长。30年过去,这个团体和林先生究竟做了什么事?且让我这个远在北京的音乐爱好者来梳理一下头脑中的零散印象做一个片面的小结。

初识林先生是在年初,我应邀到他下榻的酒店、这个已年近四旬的中年人却有着孩子般的天真和炽烈的求知热情,不拘深浅询问着一切有关笛箫文化的情况。高兴地告诉我他在大陆采访了一些笛子演奏家,收获颇丰。我也保持着一贯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向他介绍了有关大陆笛箫文化发展的情况。最后他送给我一本杂志,其中有他对赵松庭先生的采访记录。我带他去了音乐出版社的仓库,买了不少书籍、乐谱。这次会面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前奏曲。

在这次会面的前几天,我突然接到中国音乐学院李文珍教授的一个电话,要求和我谈谈。我虽然与这位声乐教授素无来往,但还是礼貌地接待了她。她在我的办公室里聊了两个小时,询问了有关笛子的大量知识和笛子界一些人物的现状。最后她认为考察合格,才说明她是代台湾林先生来寻找采访对象的。林谷珍先生一年多以前就在北京寻找您,因为您调动工作而未能如愿。因为她本人对屠某不够了解,唯恐所寻非人,才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也表示作为一个非职业的笛子文化研究者,对这位不太了解笛子圈情况的声乐教授的谨慎非常理解。从此才开始了我与林谷珍先生长达近三十年的交往。

这一段回忆与大多数听众对林先生的印象大相径庭。他们认为林先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会导聆,他们的很多音乐知识都是从林先生处得来的。听到我说林先生像一个青涩的求知若渴的少年很不习惯。其实,林先生的这个侧面才是他成功的根本的原因。区区三十年,历史一瞬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琴园国乐团的成长和贡献也都是这种虚心、刻苦学习的精神造就的。

林先生学习的专业是竹笛演奏。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陆在笛子走上独奏舞台后,演出频繁,曲目增多,交流加剧,在演奏技术上当然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就使大陆本土与台湾拉开了很大距离。台湾的笛子爱好者想要了解、学习这些成果就只能用偷听大陆广播或翻录极少的偷渡过来的磁带的办法。信息量当然就少得可怜。两岸笛子水平的巨大差距成了林先生发奋来大陆学习的动力。

林谷珍先生吹笛

香港《文化风情》栏目专访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

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年《悦谈》栏目专访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

尽管水平相差很远,但是台湾学者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却令人肃然起敬。由于他们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台湾笛子演奏的整体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台湾的学生来大陆学习,大陆的老师到台湾讲学、演出已蔚然成风。这种情况的形成竟然是与林谷珍先生个人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和琴园国乐团的帮助分不开的。

早在年两岸关系稍有松动时,一个包括笛子、弹拨乐、拉弦乐专业的6人小组就到大陆进行了一次长达45天的考察之旅。林谷珍先生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他先是采访了一批有名的笛子演奏家,采访让林先生大开眼界。他在台湾《民族音乐》杂志上长篇连载《访当代中国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的采访记录反映了他当时欣喜的状态和初始的水平。回台湾后就在电台开始了有关笛子的长篇讲座。把自己学来的知识很快就普及到群众中去了。

林先生对音乐会的导聆,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品牌。不但成名演奏家的音乐会请他主持。就是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希望有他的导聆来提高音乐会的质量和影响。

我最早听到把给音乐会报幕的活儿称之为导聆,就是听林先生说的,没准儿这也是他的创举吧。

年5月20日,青年笛子演奏家、中国首位竹笛博士杨伟杰“笛箫原生态”音乐会在台北成功举办,特邀林谷珍先生为音乐会导聆。

报幕的任务无非是向听众介绍乐曲的名称、词曲的作者、演奏、演唱者、伴奏者等最基本的信息而已。而林先生的导聆则要细致得多。他把曲子的流派特点、创作背景、旋律来源、曲式结构、听众评价、故事情节、趣闻轶事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无异于一堂生动的音乐学的普及课,提高了听众的认识水平。潜移默化中也慢慢提高了演奏者对认识和表现作品内涵的追求。

“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已故竹笛大师俞逊发的笛子艺术相当高超,他与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是人生知己。林谷珍先生曾力邀俞大师至台湾举办音乐会,并为音乐会倾情导聆。林先生对俞大师的笛艺感受深刻,诠释入木三分,深得俞大师的认可。

你不要以为“导聆”与“报幕”仅仅是信息量大小的区分。肯于这样细致辛苦地工作,是要有一个以提高整个社会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为目的的初衷,还要有一个自身不断努力学习,准确把握这项器乐发展历史及现状的长期的修炼才行。而林先生为达到这个目的已经持续努力工作了多半生。

林先生真正对笛子文化的深度了解,绝不只是简单地来自于一般的采访。更重要的是他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22次组织大陆演奏家赴台湾演出。演出的对象遍及全国各省和香港,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笛子流派。演出者住在他家里,向他细致地介绍各自的技术特点和风格流派,并与琴园乐队磨合。琴园是接触笛曲风格最多的伴奏乐团。这一点是任何级别的国乐团无法望其项背的。三十年来尽管人员多有更替,但在与大陆演奏家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成绩斐然,与当年成立时的水平有了天壤之别。

琴园国乐团不但承担了这22场演出的伴奏任务,而且为很多演奏者如俞逊发、詹永明、杜如松、李镇、胡结续等人出版了乐谱和研究的专著。琴园国乐团在演奏水平和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琴园国乐团所邀请的笛子演奏者中,不但有赵松庭、陆春龄、王铁锤、胡结续、孔建华、高明、曲祥等功成名就的各派名家,也有当时不见经传的实力派高手,经过了在台湾演出的宣传之后,在大陆也声名鹊起,实至名归地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可以说林谷珍先生和琴园国乐团的努力不仅仅是提高了台湾笛子演奏和研究的水平,也促进了大陆笛子学术的发展。由于演出策划的原意并非完全是营利性的商演,更重要的在于笛艺的交流与学习。所以音乐会最终呈现的曲目都能全面反映演奏者和地区、流派的特点。一台音乐会基本就是演奏者的一个全面的总结。如果不到台湾演出,演奏者未必能花大力量对自己做这样的总结。

全面浏览这些演奏的实况录像,总能给人以阅读二十世纪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史的感觉。其中绝大多数单曲都是该曲的优秀版本,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资料。而赵松庭先生、孔建华先生、陆春龄先生、高明先生、涂传耀先生等已先后去世,留下的珍贵资料均已成为绝响。林先生和琴园国乐团生逢其时,见证和保存了大量的二十世纪蓬勃发展的竹笛音乐。

林先生和琴园国乐团的谦虚和努力,使他们在笛子文化上的修养迅速提高,也使得大陆笛子界朋友对他们倾囊相授无私帮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林先生在谈到赵松庭、俞逊发等很多演奏家时总是念念不忘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在此我仅引一段他谈及梁欣先生的记录。节选自林谷珍《两岸笛乐交流暨“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乐会的回顾》:

“……年,西安的梁欣先生来台探亲,在我家里住了三个月,我们常彼此交流。他向我讲述了彼时祖国大陆笛坛名家的各方面的状况、流派分野,使我能更深入、清晰地掌握到祖国笛界的脉络。

……日后更将所有的笛子唱片翻录成磁带,并依年代顺序交付给我参考。直到这时我才对整个笛界脉络有更深入的了解。当时我在台湾几个电台担任笛子讲座主讲,便借机把这些资料传播出去,后来才知道这个节目确实影响了一批收听的年轻学子。”

赴台演出的笛子演奏家总能给林谷珍留下鲜活生动的音乐形象。而梁欣却给林谷珍建立了一个笛乐发展的时间和风格分布的坐标图。林谷诊若没有对这个构架总体上的把握,是很难纵论笛坛大势的。大陆的一些资深的演奏家、教育家有时也会囿于一时一地的情况,而无法正确认识笛子音乐在风格、流派上的实际情况,究其原因也往往是不认识这个大构架的结果。

琴园国乐团和林谷珍先生的长时间努力形成了中国笛子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团结了两岸的力量,促进了笛箫文化在两岸的发展。

年6月14日屠式璠写于温哥华

本文图片来源于:琴园国乐团

大部分精彩图片摄影:谢旭鸣先生

屠式璠先生从事艺术活动的简历:

屠式璠,音乐学家,音乐活动家。男,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州。曾任中学教师。年,调入环保系统从事宣传工作。退休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声像室主任、音乐学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及竹笛专业委员会顾问。综合研究与边棱吹奏乐器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所组织的艺术活动:

在学校工作时组织了总人数上百人的学生乐队和舞蹈队,持续四年多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