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彩云追月之为你痴狂

来源:箫 时间:2023/11/14
白癜风康复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第一次听梁耀安的《彩云追月》,还是在收音机里。那时我还小,当时仿佛时间停滞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心情激动的难以形容,只有两个字来形容:震撼!

  就好像置身于晚清民国初期暮雨的街头,青石路上人丁稀寥。在灯光如豆般昏暗的小酒馆里,有父女艺人为客人弹唱。

  长袍肩头带补丁的父亲,弹三弦琴,瓜皮帽褪色显得陈旧,坠下的长辫子斑斑白白;女儿大方方的站在厅堂中央,按节奏打着梆子。

  粤曲小调的开场白,即前奏,三弦只有五个音阶变化。父亲弹弦女儿和。他弹一声,女儿敲一下梆子。

  女儿唱: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花香暗飘近……

  曲调悠扬、激亢,韵味十足。远近可闻。

  在街那头的我听见了,被这曲调所吸引,驻足于小酒馆门口,油纸伞下的人儿眼前似乎一亮:

  夜雨初霁,漫天的星斗皓月当空。我若仙人,踏七彩祥云,直奔月宫而去……

  又听父亲唱:夜正迷人,梦也迷人,春宵添情韵……

  歌喉婉转,和她父亲一样的特点,咬字较重。每一声梆子响起之前开始,再一声梆子响起之后,唱完一句。

  然后是父女俩的合唱:

  晚风轻轻(女儿),流水欢歌(父亲),怡人之夜真醉心,(合唱)相舞相伴……

  这种曲风,叫作粤曲小调儿,靠民间艺人,以走街串巷式的表演,和简单的乐器,以及抑扬顿挫的唱法传播,流行于市井。

  有人认为,粤曲小调脱胎于粤曲。一般指的是,成名粤曲开场的前奏乐曲,是不带唱词的。

  从明朝中期,到晚清阶段的粵曲小调儿,融合了多种唱腔。乐器的表现应用,也逐渐的增加。也基本上以演奏为主。

  而所谓的粤曲小调儿,则把粤剧的前奏分化出来,由民间艺人添词传唱。

  据说,当年的李鸿章,就是被街头艺人的小曲儿吸引,将《彩云追月》曲谱传到宫廷里。慈禧太后曾对此赞不绝口。

  上述父女俩的演唱,便有秦腔、梆子戏、评弹大鼓戏的风格。

  毫无疑问的是,梆子、三弦,以及抑扬顿挫的唱腔,成为《彩云追月》粤曲小调的中心灵魂。

  当然了,在那个年代,小调能登上大雅之堂,一定要有鼓钹、古筝、二胡或中胡、箫和笛的辅助,使乐曲听上去更加丰满。

梁耀安

  你比如,梁耀安和蒋文端(女)的合唱,便掌握了乐曲、唱腔的精髓,把《彩云追月》的意境尽显无遗。更适合广东民间的曲风,有昆曲、秦腔和徽戏的影子,该曲目于七十年代,由周自涛添词发布。

  在梁耀安之前,上溯到年时期,任光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曲目总编,为百代国乐队编辑谱写了一批民族管弦乐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作曲家聂耳,当时参与的编辑整理工作。因为风格的不同,个人认为《彩云追月》乐曲,和他没多大关系。

  百代唱片整合后的曲目,以西洋管弦乐为主。一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由新加坡艺人黄焕婵,首唱《彩云追月》。第一次打破地域限制,广为人知。

苏妙玲

  其曲风比较柔和,和三十年代的《天涯歌女》一样,皆带靡靡之音。其传播到内地,也是在七十年代之后了。

  该曲目曾由多人作词,梁耀安为内地首唱。

  歌词版本不尽相同。苏妙玲版的《彩云追月》歌词,与黄焕婵一致,在配乐乐器上和演唱风格上,借鉴的比较巧妙,保留了梆子的节奏特性。抒情而悠远,意味绵长。

  苏妙玲版的唱法,与梁耀安的唱法,均各有千秋。后者则更倾向于古风粤曲。

  最后说到朱明瑛版的《彩云追月》,别具一格,适合八十年代的流行曲风。具有时代的特性。

  而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保留了三弦的五音旋律,上五度的音阶亢进,用上了所有能用的乐器,使乐曲的表现气势磅礴,有《春江花月夜》同等感观。

  有评论说,彭修文的改编富有民族特色。这一点本人是不赞同的。

  你比如,小酒馆父女的曲风,是最接地气儿的,更能融合与民众当中。

  老爷子遛弯儿,手把茶壶,呷上一口浓茶,再听上小曲儿,乃人生一大快事儿。

  接地气儿的,才是民族的。您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