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八类乐器告诉你,楚国到底有多浪

来源:箫 时间:2023/12/26

毫无疑问,多年前的楚国诗歌浪漫的国度,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的诗歌,把这种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

说到浪漫,自然缺不得音乐,而我们的楚国,恰恰也是玩乐器的高手。

中国古代乐器按材质分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土、革、匏(páo)、木。金声玉振,“八音”齐鸣,楚国是一个充满音乐旋律的国度,不但完整继承了中原的八音之制,更将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融入传统乐器中。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乐器琳琅满目,异常丰富,主要有钟、钲、铙等,配以编磬、鼓、琴、瑟等合奏,与楚辞中“扬枹兮拊鼓”“陈竽瑟兮浩倡”的情景相印证。

古人称青铜为“金”或“吉金”。金类主要指的是青铜制成的乐器,为“八音”之首,有钟、钲、铙等。

九连墩一号墓编钟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象征地位和权力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墓编钟年代为战国晚期,共有34枚钟,下层甬钟通高为50-73.5厘米,有12枚;上层钮钟为22-32厘米,共两组22枚。钟架通长.8厘米,通高.8厘米。其甬钟腔体较长,凸起的枚分布大于腔体的二分之一,纹饰细密多样,包括兽面纹、龙纹、云纹、雷纹、同心圆纹、乳钉纹等。钮钟上的纹饰也十分精美繁复。用于悬挂钮钟的插销制作成两种样式的兽面纹。出土时,编钟与编磬分两面悬挂,为判悬,符合大夫使用的乐器组合规制。

楚王酓章镈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楚王酓章镈钟通高92.5厘米,钲部两侧以浮雕龙纹为底,各饰有五个圆泡形的凸起呈梅花状排列,正面钲部有铭文“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通过铭文内容可知,这件珍贵的镈钟应是楚惠王56年即公元前年,楚王做此镈钟送给曾侯乙,可见当时楚国与曾国关系密切。

石类乐器主要指的是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编钟与编磬的合奏被称为“金声玉振”。

25具彩绘石磬湖北江陵纪南城南郊出土

出土于楚都纪南城外的25具彩绘石磬,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先秦编磬。磬块用青灰石制成,大部分保存较好,并且大多数都保存着凤鸟的彩绘纹饰,反映出楚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这套石磬音质优美,音域达三个八度左右。

漆木十弦琴九连墩1号墓出土漆瑟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丝类指的是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是丝作的。古人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是楚国常见的丝类乐器,两种乐器合奏,声音和谐,被称为“琴瑟和鸣”,比喻夫妻恩爱、情投意合。

革类指皮革制成的乐器,主要指的是各种鼓。

虎座鸟架鼓湖北江陵枣林铺1号墓出土

虎座鸟架悬鼓是楚地独有的器物,富有鲜明的特征。以双虎为座,虎背上两只引颈相背站立的凤鸟为架,二凤冠上牵挂悬鼓而成。整个造型融猛虎、祥鸟、乐鼓于一体,造型别致,气势不凡,不仅是一种精美的乐器,而且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佳作。

木类指的是木制的乐器,有敔(yǔ)、柷(zhù)等。

木杵、木臼(或称柷)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木臼为正方形,体呈梯形,口为圆形,深腹。木杵为长圆柱形木棒,两头各配一青铜套。全器髹黑漆,可能为乐器柷。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以杵、臼作节奏乐器的习俗,妇女们舂米时,木杵与木臼敲击发出响声,她们随着节奏跳起舂米舞。

竹类乐器主要有箎(chí)、排箫等。

彩漆篪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篪,年代为战国早期,用一节竹管制作而成,一端以自然竹节封底,尾端有口。篪有七个孔,其中吹孔、出音孔向上,五个指孔向外。《诗经·小雅·何人斯》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迄今知道最早的“篪”。

匏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匏类乐器主要有笙、竽等。

彩漆笙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墓出土彩漆笙六件,笙斗是用葫芦做的,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制作而成,出土时大部分已散乱残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笙管中发现了竹制的簧片,簧片依据笙管的长短而有大小之分。这说明多年前笙的制作和调音已十分精细。此笙是目前所见中国匏制笙中最早的实物。

土类主要指的是陶制的乐器,如埙、陶铃等。

楚地乐器不仅拥有中原的凝重典雅之风,也将华丽浪漫的个性融入到乐器制作中,从造型到纹饰及演奏方法都昭示着楚地的风范和气度。

(内容来自湖北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