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缘,淮河中游北岸。民间曲艺丰富多彩,在安徽素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源于或流散在阜南境内的各种曲种有嗨子戏、淮词、琴书、莺歌柳等近20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淮词最为悠久。
淮词,又名淮调。源于清乾嘉时期,流行淮河沿岸各支流县地,淮词的形成于何时无考,艺人投众所好,以演唱为生。当年淮词随水路流行,在演唱中吸收了船工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号子之类,丰富了唱曲。在清代至民国年间,船到那里淮词就到那里;尤其是大船皆为巨商所有或租赁,商人往往邀艺人演唱于船上,以为长途船运消遣。每当到城镇码头停靠时,商人出入于茶社、酒肆、旅社,皆为淮词艺人演唱之所,也是淮词流行集中的地方。因为唱淮词的不仅是艺人,商女、市民、渔民、农民都爱好而且能随时歌唱,所谓“随口曲子自来腔”。
而爱听淮词者不仅有商人和普通人,更有官宦、士绅,以及文人、武士等,均是有钱有闲阶层人物;凡是各水路城镇皆如此,一时街头巷尾,卖艺为生者日多。即使是青楼艺女亦以此演唱待客。清人郑板桥曾作《咏扬州》诗云:“画舫乘风破晓烟,满城管弦拂榆钱。造有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尤其是民间女艺人,多以淮词演唱,取得商人欢欣而大赚其钱。从此连帮的大船队,不邀艺人,而挟善唱淮词者。因此,淮词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淮河沿岸广为传唱,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阜南淮词逐渐兴起。其主要特点是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讲究字正腔圆,韵味深成。而词格上较规正统一,所有曲目句数按一定程式安排。在唱词的句式结构上洒脱多变,不拘一格。在演唱中,随着音调的高低、起伏、快慢,所表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可以抒情,可以悲伤,可以昂扬,可以低沉,看歌者把握。
阜南淮词在表演形式上与苏州弹词、扬州清曲有同曲异工之妙,不但内容题材、伴奏乐器都很相似,就连演唱风格也基本相同,多采用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箫、笛、二胡、三弦、碟子等,简单的主要以箫、碟子伴奏为主,箫音柔和、悠扬、悲凉,碟音清脆、叮当有致。演唱形式以女声为主,偶尔也有男女声对唱。据有关史料记载:阜南淮词一般正格句为22句,若在中间夹入16句或20句的“穿心调”共为38句或42句。唱腔分为“平腔头”、“四句腔”、“穿心调”、“吟板”、“消板”、“垛板”等。一般由“穿心子”、“彩句子”、“慢八板”等组成。多为一人清唱、两人对唱。笙萧、琵琶加以盅、碟击打伴奏。
阜阳淮词根据演唱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劳作倾诉类、爱情婚姻类和世情风物类。代表曲目有《水漫金山》、《春门惊梦》、《猫儿扑蝶》、《火烧赤壁》、《烟花女自叹》、《渔樵耕读》、《醉酒归家》、《陈杏元和番》、《历代古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轮明月当空照》(称“淮词母”)、《大花船》和《三击掌》等40多支。
作为淮词的分支,阜阳淮词有别于阜阳传统民歌、大鼓书,其叙事性与抒情性近似清音,属高雅音乐,古时多为文人雅士在优雅场所一种唱玩方式。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成为阜南民间音乐的热门,备受追捧。阜南县境中岗、曹集、老观、王化、焦陂、苗集等数十个地方都是“淮词窝”。其中一支以中岗镇的李门最为出名,至今李门淮词已经传承了五代,而第五代传人李思三现今也已有近八十的高龄。李思三通过收集、整理、补充,已将阜南的淮词曲目收录了32首。句式长短不一,情感各有异,题材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学典故、百姓生活。
在阜南,淮词的演出场所,除城镇与各地相同外,农村分四季演法不同:春则响、夏则凉、秋则场、冬则黄。意思即是:春天多在饭后的晌午,各执乐器于树下演唱,半至一小时即散,听者大多休息于树下。夏天大多演唱在夜晚,当众人迎风纳凉时,听淮词演唱。秋天演唱于稻场上,边打稻子边唱。冬天大多演唱于黄昏以后,也即是晚上,唱的是传统曲目《水漫金山》、《猫儿扑蝶》等,演出时间较长。所以村村唱淮词,三五人皆可,如邀唱堂会,全班人聚齐同往。
建国后,淮词经民间艺人挖掘整理和重新改编后,增强了时代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文化部门曾多次派专业人员到阜南等地进行搜集整理。淮词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文艺的舞台,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扬。年,安徽省曲艺新曲目比赛中,阜南编排的淮词剧目多次获奖,年,阜南淮词被列为第四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这些荣誉将为淮词在阜南的再度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