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湖南博物馆的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

来源:箫 时间:2023/10/24

前不久,笔者在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了一个特别的展览,主题是“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展览分为“远籁——古琴的传说与起源”、“心声——湖湘士人与古琴”、“礼乐——礼乐中的古琴”、“斫琴——古琴制作工艺”四大部分,让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湖湘大地上的古琴文化,大大开阔了眼界。

我从小听收音机,中央或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有时会广播一些古典音乐,其中也有古琴曲,本人虽然不懂,但感觉很好听,因此对那些会弹琴的人很羡慕。那叮叮咚咚像山间溪水流淌一样的声音经常回响在我的记忆中。

后来一天天长大,我从书本上得知,从音乐课上学习,特别是工作后欣赏过一些音乐会,慢慢丰富着自己的音乐知识。其实我小时候特别爱唱歌,小学初中那阵,经常在放牛时在山上与小伙们唱,在上下学的路上与同学唱,唱学校音乐老师教的或自己买歌本来学唱的歌。尽管自己五音不全,却自我陶醉。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对乐器实物的认识只限于笛子、箫、口琴、二胡、笙、电子琴、手风琴、牛角号、手鼓、锣和鼓等。其他一些乐器如古筝、吉它、琵琶、扬琴、钢琴等,还是上大学后才见到过实物。

对古琴,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在《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及其他书籍中看到过零星的文字介绍,更不知道世间居然有那么多名字高雅的古琴,直到这次在湘博看潇湘古琴文化展。

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看了展览,我长了不少见识,感受到了潇湘琴韵的独特魅力。原来古琴就是七弦琴、瑶琴,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乐器之一。

从展览中得知,湖南省博物馆现藏古琴53张,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到民国,前后延续两千多年。这次“古琴文化展”,湖南省博物馆精选了馆藏的28张古琴作为主要展品陈列,以湖南地方古琴相关的人和事等为主线,发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结以及古琴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展示了中国古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并从斫琴、琴家、琴曲、琴派、传说、故事等全方位展现古琴知音文化和乐教文化的精粹。

展览中简要介绍了湖南明清、近现代的琴人名家,他们主要有明末清初衡阳的王船山、清朝浏阳的邱之稑、清末长沙顾氏家族、清末民初宁远人杨宗稷、现代庐陵人彭祉卿、湖南永顺査阜西、湖南桂阳的李伯仁等,其中尤其以杨宗稷的成就最大,他创立了“九疑派”,著有琴学巨著《琴学丛书》。

湖南省博物馆现藏具有代表性的古琴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唐琴“独幽”,“飞泉”、明琴“祝公望”、“鹤鸣秋月”等。另外还藏有“寒泉漱石”、“万壑松风”、“养中和性”、“海月清晖”、“九霄环佩”、“醉涛”、谭嗣同“崩霆”、仲尼式无名七弦琴、左宗棠仲尼式琴、“凤皇”、“炎陵文梓”等等珍贵的名琴,可谓洋洋大观。

琴曲方面,南宋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移居湖南衡山后,创作了琴曲《潇湘水云》。这是几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琴曲。古代湖南人在琴律、琴谱、琴社等方面创造出了优秀成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