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山

来源:箫 时间:2023/12/12

《习总书记讲述的山西故事》之:

云冈石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年5月11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这,就是云冈石窟!

你一定听说过它

虽然可能从未谋面

故事开始于一千多年前

以刀、锤、斧、凿的尖利

决然抚平山崖的棱角

在“叮叮当当”的回响中

岩石的粗砺被驯服

曾经的坚硬顽固

就那么自然而又神奇地

化作了一片法相庄严

云冈石窟五华洞前石柱

王朝兴衰、时代变迁、文化交融

……

一个个错落的窟龛中

藏着许多人的

许多故事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余尊,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是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多民族文化交融

窟顶

云冈石窟出现游牧民族的穹庐顶、汉族的盝顶和屋陇顶并存的龛形屋顶。鲜卑族原居洞窟,再住穹庐,在南下封建化的过程中又渐习屋宇居住。云冈石窟佛像和建筑形制结合的模式有二:第一种是佛像于华盖下常为立式,一般屋形龛下佛像呈现多、立、大的特征。

第二种是盝形帷幕龛、穹庐龛、圆拱龛佛像常为坐式,则有少、坐、大的特点。屋形龛的造像特征应该受汉族农耕定居生活、聚族而居习俗影响。盝形龛受中国盝形顶、印度犍陀罗盝形龛影响,较早出现于云冈中期装饰佛菩萨,唐后渐失。

斗是中国古建中特有的构建,最初起承重作用,后世逐渐突出装饰性。云冈石窟一斗三升和人字常组合运用,多见于塔庙窟、屋形龛,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魏对汉文化的吸收。

栏杆装饰

栏杆装饰在汉族建筑中常见,云冈石窟造像也有体现。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上方有6个圆拱穹庐龛内各站一人持乐演奏,前面有形似南北朝流行的勾片造栏杆。此外,第9窟主室南壁东侧兄弟二人俱出家缘故事中屋陇顶下又设穹庐顶内置一佛,屋前栏杆和台阶栏杆均为勾片造。穹庐顶的龛和屋陇顶、栏杆建筑的结合,是典型的游牧文化和农耕定居文化建筑融合的例证,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结果。

柱形

柱子的形状方面,第9、10窟前有数根石雕仿罗马柱,窟内龛柱有古希腊式柱身,两个大涡卷形装饰的爱奥尼克式柱头。但希腊爱奥尼克柱身多做上下贯通的一条条半圆形深沟槽,而云冈石窟中国化的处理是柱身满雕连续相接的花纹,如第9窟前室北壁交脚菩萨和第10窟前室北壁倚坐佛的盝顶龛柱子。另外古希腊柱子为上下粗细匀称的直柱,而云冈石窟柱子运到了汉族的“收分”技法。“收分”是中国古建筑按比例收分、根粗顶细(上细下粗)的柱子设计艺术,在汉代方形柱、八角柱多见,甚至还出现梭柱,影响到南北朝及后世建筑。

从早期的罗马柱、希腊柱头,到汉族的立柱收分建筑艺术,在云冈石窟均有折射,可见中西方文化在云冈石窟的碰撞融合。

造像服饰

多民族文化交融在云冈石窟造像服饰上的体现尤其明显。第6窟文殊问疾造像中维摩诘戴尖顶帽,穿左衽短袖。这种尖顶帽在云冈造像多见,可能是北方游牧民族男子常戴的浑脱帽。这类尖顶毡帽与第8窟三首八臂的摩醯首罗天左右侧头所戴帽子、第11窟上部莲花中三头四臂阿修罗左右侧头所戴帽子相似。汉族传统服装为右衽,交领如y形,右侧衣襟在下。而我国少数民族服装多穿左衽,即右压左,左侧衣襟在下。左右衽之区别,成为胡汉服饰文化的显著区别。北魏时期左衽、右衽服饰共存,胡汉杂糅,开放多元。维摩诘的左衽服饰特点,正说明当时胡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中亚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胡人形象在云冈石窟也有表现。围绕第6窟中心塔柱四周的主佛龛,在众多供养人和护法神中出现胡汉杂处人物造像。云冈异域胡人形象如第16窟明窗西侧地神,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顶部逆发形飞天,第9窟前室北壁明窗两侧五层方塔的塔层间有逆发形舞者。这些胡人形象大多为云冈石窟早期、中期造像,晚期少见。

云冈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后期营造的石窟又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盛大之外,别有匠心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5、6窟停留时间较长,看得很专注,还不时向他们提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第5、6窟是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中期,造像精美、题材丰富、保存完好,是最能体现云冈石窟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石窟之一。特别是第6窟,雕刻有大量包含异域风格元素的精美造像,充分展现了多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第9窟至第13窟俗称“五华洞”,古色斑斓,文华绚丽,为减缓雨水冲刷、降低风化速度,年前后,此处相继建起保护性窟檐。在窟内,张焯重点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了代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古希腊式的爱奥尼亚柱头”和“缠枝忍冬纹”,并简要汇报了石窟保护方面的工作。

云岗石窟的造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2厘米。万千雕凿费尽工夫刻划出的是历史的模样。

令人目眩的不只是艺术上的登峰造极更有历史、建筑、音乐等等内容徐徐铺展。

比如著名的“音乐窟”,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

再坚固的岩石,也抵挡不住时间的力量。然而,总有一些东西,在时光轮转中愈发闪亮,那是文明的宽度,也是文化的温度。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习近平总书记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