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孤篇压全唐的名作蒋勋解析春江花月夜

来源:箫 时间:2022/12/30
北京扁平疣医院哪最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833387258790876&wfr=spider&for=pc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后人称为“孤篇压全唐”之作,意思是这一首诗,胜过了唐代所有的诗歌。堪称唐诗之冠冕。

本文截取了《蒋勋说唐诗》对本诗的相关解析,字数较多。如想阅读精简版(诗+注释+图集,阅读时长约2-3分钟)请见:

孤篇压全唐之作——张若虚《春江花夜月》(图集)

(标注颜色的为《蒋勋说唐诗》的节录)

作者: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可是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做诗人做到这样真是很过瘾。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作张若虚个人化的才气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伸展。

题解:

我第一个想跟大家交换的意见是关于题目的。可能你们在很多地方听到过“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有一首民乐的曲子就叫作《春江花月夜》,其实它早先的名字叫《夕阳箫鼓》;很多中国的画家也爱画这个主题。张若虚写了这首诗以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就延续下来,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本应该是四句一组,但由于讲解起来比较长,就按照两句一组来分段了)

张若虚是一个文人,当时他走到北马南船的交界,看到了春天,面前是长江流水,又刚好是月圆之夜,花也在开放。他在黄昏的时候,站在江边,看到潮水上涨,忽然有很多感慨。“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中,“春江潮水”是描写春天的江水特别汹涌澎湃的感觉,因为上游的冰雪在融化,所以河流特别澎湃,潮水也比平常更大;“连海平”是说潮水和汪洋大海连在一起。可是张若虚所处的地方根本看不见大海,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扩大了。“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是他生命经验的扩大,因为他并没有在海边。诗人用这种蓬勃的空间感,扩大了自身的生命领域,诗中的“海”并不是他所看见的。

“海上明月共潮生”,在第二句,他又做了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在往上升。第一句是平面的展开,第二句是立体空间的展开,所以第一句接近绘画,第二句则接近雕塑,是更大的空间追求。从“连海平”到“共潮生”,两个空间都扩大了。张若虚只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他的身体与我们的身体一样,在宇宙中只占据非常小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可以借文学、借生命的经验得以扩大。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接下来,我们看到句子开始转化。“滟滟随波千万里”是在形容水的波浪。“滟”是什么?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这个字本来是水字边,又加上一个形容花的艳丽的字。阳光照在水波上发出的亮光不是颜色,而是一种光线,这个光线非常强烈,以至于要用形容颜色的“艳”来形容。“滟滟随波千万里”是说水波一直在发亮,千里万里都有月光照亮的水波。“滟滟随波千万里”,生命经验又扩大了,我们可以看到千万里以外的东西吗?看不见。张若虚在这里讲的不是视觉,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唐诗的一个特征就像之前讲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心理去突破视觉上的极限。《春江花月夜》从一开始就对我们生命经验的放大进行着催化。第一句已经点出了春的主题,“滟滟随波千万里”是月亮主题与江水主题在对话。这段的最后一句“何处春江无月明”是一个问句,这句话很有趣。张若虚已经不在自身的肉体定位上,而是到了宇宙的高度。在这个地球上,哪一条河不是在春天被月光照亮?如果以电影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俯视镜头。黄河、长江、浊水溪,这个时候都被月亮照亮,所以是“何处春江无月明”。其实也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而是意识扩大到宇宙的高度后,发现每一条河流此时都被月亮照到。唐诗继承了老庄思想里的“天地无私”,月亮的光不会说要照哪条河流,不照哪条河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的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生命经验被放大为宇宙意识,张若虚又通过文学技巧将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思想拉回来——“江流宛转绕芳甸”。他的面前有一条河流,“宛转”地流过“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为什么叫“芳甸”?因为不种稻子,不种麦,而是种花。河流弯弯曲曲地流过种满了花的、散发着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转绕芳甸”将主题变成了“江”与“花”的对话。

下面一句是月亮与花的主题:“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首诗很好玩,一开始的时候是春天,江水在流,然后月亮慢慢升起,潮水上涨。初春时节,空气很凉,夜晚的时候,水汽会结成一种薄薄的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也就是“霰”。花有很多颜色,红的、紫的、黄的,当明亮的月光照在花林上,会把所有的颜色都过滤成银白色。我们看到张若虚在慢慢过滤掉颜色,因为颜色是非常感官的,可是张若虚希望把我们带进宇宙意识的本体,带进空灵的宇宙状态。“江流宛转绕芳甸”中的“芳”是针对嗅觉,“月照花林皆似霰”是针对视觉。江水把气味冲散,月光把花的颜色过滤。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空里流霜不觉飞”,非常像佛经里的句子。这里的“空”可以是佛教讲的“空”,可以是空间上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春天的夜晚会下霜,可是因为天空中布满了白色的月光,所以霜的白色感觉不到了。这是张若虚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有哲学意味的句子,就是存在的东西可以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听起来很抽象。生命里其实有很多东西存在,但我们常常感受不到,比如死亡一直存在,可是我们从来感觉不到死亡。“汀上白沙看不见”,因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所以汀上有白色的沙也看不出来。这句诗也是在说原本存在的东西我们根本不觉得存在。开始的时候讲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非常绚烂。可是这两句诗一下将意境推到了一个“空白”的状态。

“汀上白沙看不见”,因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所以汀上有白色的沙也看不出来。这句诗也是在说原本存在的东西我们根本不觉得存在。开始的时候讲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非常绚烂。可是这两句诗一下将意境推到了一个“空白”的状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水、天空全部被月光统一变成一种白色,没有任何一点杂质。“空”就这样被推演出来。一切都只是暂时现象,是一种存在,可是“不存在”是更大的宇宙本质,生命的本质或宇宙的本质可能都是这个“空”。不只是视觉上的“空”,而是生命经验最后的背景上的巨大的“空”。

“皎皎空中孤月轮”,在这么巨大的“空”当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圆,即“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在公元七世纪左右,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然后他问: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这个句子字面意思一点都不难懂,可我们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任何一个黄昏,我们在西子湾看到晚霞,如果问是谁第一个在这里看到晚霞的,那就问到本质了。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么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的月亮现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边的月亮最早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这个句子这么重,所问的问题也是无解。唐诗之所以令我们惊讶,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代代无穷已”就是人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没有停止。这是很通俗的句子。

今天如果我去做诗歌评审,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样的句子,会觉得真庸俗,可是张若虚敢用,而且他用的地方对。

“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样的,水这样流下去,月亮照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是自然当中的循环。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字,这里的等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觉得江山在等什么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有很大的暗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夜晚,在花开放的时刻,在江水的旁边,他好像被等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还是“知”?接着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诗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负感。

“但见长江送流水”,水不断地流过去。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刹那之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其实是即景。我最佩服张若虚这首诗的原因是轻与重可以交错到如此自然。通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后,真的是无以为继,可是他却平静地说:“白云一片去悠悠。”我每次读到这里,就有种“恨意”。因为在创作中,真正难以超越的是这个部分。写到最好的时候,收不回来了,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张若虚却处理得如此自然。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开始触及情绪了。我们不知道他的愁是什么,因为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为什么发愁,好像有很多隐情。而这个愁这么重,重到他难以负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时候,他看到一个人划着一叶扁舟过去,就问“谁家今夜扁舟子”。这七个字很有趣,其实“今夜扁舟子”是在写实,可是当他问“谁家”时,就有点奇怪。这跟他有什么关联?记不记得,诗人前面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实诗人一直在扩大他的生命经验。“谁家”是扩大,下面的“何处”也是一种扩大。

我在渔港看到一个划船人,关我什么事,我就吃我的海鲜好了。可当我问“这个人不晓得是谁的丈夫”时,“谁家今夜扁舟子”就带出了另外一个人——“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定有一个女人在某个月亮满照的楼上,在怀念这个“扁舟子”。这根本就是莫须有的猜想,也许划船的人连婚都没有结。“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在呼应“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春江无月明”扩大了宇宙体验,“何处相思明月楼”则扩大了情感经验。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有些明白张若虚讲的“不胜愁”是什么愁。他的愁是离家的愁,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分离的愁。他借面前的“扁舟子”,推到了“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这个女人可能根本就跟“扁舟子”没有关系,只是张若虚对于爱的幻灭感。之后他开始用超现实的方法追踪那个女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个女人原本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世界,这个想象世界是他生命经验的扩大。他开始悲悯,与毫不相关的“扁舟子”感同身受,生命体验得以扩大。

“可怜”也是他的主观推测,他想象那个女子睡不着觉,月光在一寸一寸地移动。张若虚不是直接描写这个女子,而是从旁边的空间与状态来形容她的孤独感。“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个画面实在是漂亮。闺房的阁楼上,有一面镜子,是这个女子化妆的重要工具。夜晚来临,只有月光照到那个镜子,镜子也被月光照得发亮。古代人讲“女为悦己者容”,她对着镜子去化妆,可是这个镜子已经很久没有人去照。月亮也是一个镜子,两面镜子一起构成这个画面。以视觉来讲,我觉得张若虚是个好画家,他懂得画面的经营与安排。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是形容女子住得很讲究、很精致、很优雅的房间。早上起来,女性习惯把帘子卷起来,可卷帘子的时候,卷不去的是什么?它也附在洗衣用的砧板上,无法拭去。张若虚始终没有直接叙述离开爱人的悲愁,一直在用周边的场景带出情绪。因为情感不是那么容易直接说出来的,它是一种缠绕的状态,所以当诗人反反复复地讲“月徘徊”、“妆镜台”、“卷不去”、“拂还来”时,这种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况既让人难过,又让人魂牵梦萦。

那个女子的生命如此哀愁、如此空虚,怎样才能把她从这种沮丧和空虚里拯救出来?下面诗人就转入重要的深情当中,转入时间的无限与空间的无限当中。因为有生命的牵连和挂念,才会觉得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即使“扁舟子”是虚拟的,即使“相思明月楼”是虚拟的。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从女性角度来看,在这一刻,努力地踮起脚尖去看,也是望不见的,所以她说“此时相望不相闻”。人在现实的绝望当中,会产生一些愿望,这才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的句子。但愿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照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万里,中间唯一可以连贯的东西就是月光

诗人抓到了宇宙当中非常本质的某些东西,他想替人做生命的定位,又不能是庸俗性的定位,所以就要找到一个很深情的东西。我觉得他的定位不是在伦理范畴里,而是说在茫茫的宇宙当中,有什么东西是你真正牵挂的,让你放不下的。这与伦理无关,只是你生命的一个真实状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开始把现实当中的绝望,转成巨大的愿望。在《春江花月夜》中,现实有阻隔人的力量,只有大自然会将其连接在一起;月光原本是无情的,可是在这一刻,刚好变成将两个隔绝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力量。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是一种候鸟,在秋天的时候会往南飞,寻找比较温暖的地方;春天来临的时候,再往北飞。大概张若虚当时在长江边,看到有大雁飞过。这刚好与前面的“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形成相对的呼应关系。鸿雁已经飞过去了,可是它的光影留在河流当中没有走。

鸿雁飞走了,不记得自己留下了什么,可是河流记住了,记住了光,记住了影。张若虚非常巧妙地做了结构安排,前面是存在的东西好像没有让人感觉到,也就相当于不存在;而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你对它有感觉、有深情,就像存在一样。

“文”就是波纹。张若虚在河边,看到河水上有很多波浪,有很多水纹,是因为底下有鱼和龙在翻跃,可是鱼和龙并不知道波纹的存在。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到了很安静的潭水,潭边所有的花都在飘落,完全是一个画面。这大概是诗人对家乡的记忆,所以“可怜春半不还家”。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诗人的愁,是因为春天快过完了,他还在回乡的路上,也引发了他对“相思明月楼”中“楼上人”的思念。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在这里,诗人把江水跟春天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说水是时间的象征,花谢了,江水流尽了,时间也已经到了尽头,一切都终结了。终结必定会引发感伤,所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边的潭水上有一个月亮,这个月亮不是诗人现在看到的月亮,而是他梦里家乡安静的潭水上的那个月亮,它一点一点从西边斜下去,黎明就要到来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如果说“江潭落月”是讲梦里面家乡的那个月亮,“斜月沉沉藏海雾”就是诗人当前看到的月亮,这是两个不同的月亮。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因为月亮只有一个,我们记忆里的月亮、眼前的月亮,与远方的人看到的月亮都是一个。诗人其实是将生命现象放到宇宙的共同意识当中,也让我们领会到,只有春、江、花、月、夜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经验。不管距离如何遥远,不管彼此间是否有所关联,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同一个宇宙。

“碣石”是一座山的名字,“潇”、“湘”都是湖南一带的河流。诗人说,在山中,在水上,有多少人正在行路回家,可是句子里并没有人出现,只是“无限路”。什么叫作“路”?鲁迅曾对“路”下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定义,他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就是人行走的踪迹。而“碣石潇湘无限路”中的“路”有点象征意义,是人在寻找生命归宿的痕迹。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最后一点点月光,还在努力寻找回家的路。这个“归”是双关语,因为前面是“可怜春半不还家”,所以“归”有回家的意思;同时又有归宿的意思,是讲生命的终极目的。到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统合了现象与象征两个层面的意义。人寻找归宿,并不一定是为了回家,而是追问“生命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生命到底价值何在”。所以“不知乘月几人归”,也可以解读成还有多少人在寻找生命的归宿跟真理。这里就存在着两个张若虚:一个是回家的张若虚,一个是在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前思考生命归宿的张若虚。

月光在最后要沉下去的时候,是很明亮的。我们通常会以为阳光很亮,其实月光也非常亮,月光会让江面上产生很多光影。因为是“斜月”,所以它在西边,当月光照过来的时候,会把树的倒影打在水面上,整个江面上全部是树的影子。

张若虚整首诗,最后要讲的一个字,就是这个“情”字。“愿逐月华流照君”是一件深情的事,他觉得充满在宇宙之间的是人的情感、人的深情,人跟所有动物的不同,就是人具备饱满的深情。所以他把情放到前面,变成“摇情”,他把所有视觉上的摇晃,与整个宇宙间充满光亮的感觉,用一个“情”字来替代。只有这样理解,这首诗才能讲得通。“落月摇情”,怎么摇?其实是诗人自己动情了,在这个时刻,他觉得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哀伤,对生命的喜悦,都涌上心头,所以他用了“落月摇情满江树”。逻辑上没办法讲通满江怎么可能都是树,其实“满江树”是他感觉到树的影子在水面上晃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