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读金瓶梅,只是盯着尺度,那你将错失一

来源:箫 时间:2023/11/12

最近又不能出门了,只好宅在家里看书。思来想去,想写一写关于金瓶梅系列的书评。

金瓶梅,这部书的争议很大,而且是争议不断。作者本身兰陵笑笑生也是一个争议。因为压根不知道此人的真实姓名,甚至连哪里人都不知道。

历史上,叫过兰陵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山东兰陵县,一处是江苏武进县,但也有学者说他是山西人。

更有意思的不只是金瓶梅,而是世人对金瓶梅的认知。

生活中聊起金瓶梅,十有八九的人会心一笑,表示自己没有看过这本书。而私底下,十有八九的人都曾“了解”过这部书。但事实上,十有八九的人没有真正读完这本书。

因为金瓶梅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会窥见人性的“丑事”。

金瓶梅的“外丑内美”

但笔者想说的是,金瓶梅真的“丑”吗?

假如把金瓶梅当成“黄书”来看的话,那你将错过很多精彩的细节。金瓶梅的故事远不止西门庆与潘金莲那点事儿。

说起金瓶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99%的人给出的答案是,在王婆的帮助下,西门庆伙同潘金莲把武大郎给毒死了。再就是西门庆跟很多女人发生了很多不尴不尬不要脸的事儿。

这样的答案,我只能说太out了。

当然,如此回答也并不奇怪。作为票友,自然没有必要从体量上去尽可能地把握全书内容。

金瓶梅更像是一部社会实录,或者纪实文学。它将特殊社会背景下,芸芸众生的所作所为刻画得淋漓尽致。

要我说这部小说,写得真是实在。人人都以西门庆以及他的女人们所不齿,试问又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地想要成为西门庆那样的人。

要钱有钱,有女人有女人,有面子有面子,何似在人间。我们对金瓶梅的批判,其实也是一种对人性的“阳奉阴违”“表里不一”。

由此,让我想起王朔在小说《过把瘾就死》里写到:

两个贪心人挖地下的财宝,结果挖出一个人的骸骨,虽然迅速埋上了,甚至在上面种了树,栽了花,但两个人心里都清楚地知道底下埋的是什么。看见树,看见花,想的却是地下的那具骸骨。

眼睛看着的、心里想着的、嘴里说着的,不是一回事儿,这才是要命的人性。

从这点来说,金瓶梅还挺实在。

你看当中所有人都有为了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拼命努力”。为了钱财、权欲、家族、面子,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爽”起来的机会。

武大郎为了养家糊口,冰天雪地出去卖烧饼。要啥没啥,却娶了个美娇娘,最后把命搭上了。为了讨好美娇娘,跟自己的亲兄弟关系生疏。要是有武松和迎儿“罩着”,武大郎也不至于丧命。

这种事,你敢说现代社会没有吗。

再看潘金莲嫌自己老公长得磕碜,跟高富帅西门庆走在一起,这种事也很稀松平常。

王婆从中撮合西门庆与潘金莲,目的是想从西门庆那里弄点零花钱。这种无良媒人到处都是。比那种带着女儿骗婚的妈妈,有职业操守多了。

西门庆那帮狐朋狗友,整天算计着西门庆到家里蹭吃蹭喝,西门庆却惦记着他们家的娇妻。

大官人勾搭了一个又一个女人,最后却是一场赚钱的买卖。因为那些女人带着老公生前的财产一块嫁给了西门庆。

潘金莲少年被卖,青年被迫嫁给武大郎,中年被骗改嫁西门庆,这一生活得也实在不容易。

李瓶儿是个小太妹,坑了两任老公。好不容易遇上自己喜欢的西门庆,结果西门庆是个浪荡公子。为了能够待在西门府里,李瓶儿受尽潘金莲折磨,最后儿子死了,自己也在不久一命呜呼。

所以,你往深里看金瓶梅,每个人都是自作自受,每个人也都会招人同情。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而悲惨的根源是人性的自私。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似乎又不值得同情。

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古今中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只不过作者把这些故事浓缩到一本书里,压缩到一个叫“清河县”的地方,一个北宋末年的时空里罢了。

而读懂这些深层次的寓意,必须有一个年龄的阅历,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不然,翻开金瓶梅,满眼都是无尽的风月无边。

所以,金瓶梅这部书表面写丑事,骨子里是一部教人追求善与美的经典。

精神撕裂的作家

金瓶梅这部书太超前了。兰陵笑笑生在五百年里,承受着各种褒贬。殊不知,这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大才子。

从古到今,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文人的三观都很正,写出的道德文章更正。

没有一部经典大作写过小人物。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坛经典大多是正面人物的正面事,或者叱咤一时的反面人物的反面教材。

小人物的故事没人写,更没人愿意看。

司马迁写史记,声称把刺客游侠的“平民”编入游侠列传。那也是说说罢了,你见过哪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敢有刺杀秦王的勇气。

说实话,最初接触金瓶梅时,我真的笑抽了。“兰陵笑笑生”太非主流了,像是一个现代三流网络写手的笔名。

先不说金瓶梅写得怎么样,光听作者“兰陵笑笑生”五个字,已经领先同时代的文人四五百年。乃至今天,它都是一个谜。

从四大名著到四大奇书,那些作者都有名有号,而且行文中,会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自己的身世经历映射当中。

金瓶梅没有,全文都是写风月。至于风月背后的东西,需要读者自己结合明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兰陵笑笑生滴水不漏的写作逻辑更是令人叹服。

这种写法,要不是作者的精神世界被撕裂过,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小说。

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曹雪芹必然读过金瓶梅,在写红楼梦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

但是曹雪芹显然不及兰陵笑笑生。曹雪芹有点幽怨,有点对自己的家中道落感到自艾自怜。

而兰陵笑笑生似乎没有那么多温情。一双冷眼看待西门府里的那些事儿,书中人物的快活人生、因果报应都与自己没有关系。用现在一句话来说:直面惨淡的现实。

仔细想想,难道人生与世界不应该追求真实吗?温情,这碗心灵鸡汤能够弥合现实的裂痕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如此,兰陵笑笑生就先把自己撕裂了,再把现实撕裂了,扔在读者面前,让你不得不去面对。

金瓶梅的诗词趣味

金瓶梅不是粗制滥造的三俗小说,当中的文学遣词造句写得真不错。

小说开篇写到:

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

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

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

小说尚未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悲凉,像是深秋时节,天地间充满一股肃杀之气。

前半篇写夜夜笙箫的歌舞升平,后半篇写唱歌跳舞的人都走了,化成了现在的灰尘。

真有一番“物也不是,人也非”的凄凉。

金瓶梅写景也是一绝:

密云迷晚岫,暗雾锁长空。

群星与皓月争辉,绿水共青天同碧。

僧投古寺,深林中嚷嚷鸦飞;

客奔荒村,闾巷内汪汪犬吠。

写得很实,读者在读这五句时,一股深山老林,浓云密布的压抑感油然而生。不得不说它的画面感很强。

这首诗的第二句“群星与皓月争辉,绿水共青天同碧”是化用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再看兰陵笑笑生是如何写思念的。

细数从前意,时时屈指尖。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经常自己在那里傻坐着,静静地发呆,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与心上人多久没有见面了。

你说写得好不好?

还有写寂寞的“薄幸恼人愁切切,芳心缭乱恨绵绵”;写因果的“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休道眼前无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最后再啰嗦两句

犹记得,上学的时候,上文学鉴赏公开课,老师讲到关于两性的话题时,同学们都会鸦雀无声。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但是课堂里的气氛怪怪的,空气也像凝固了一样,甚至能够听到同桌心跳的声音。

后来,老师说谈性色变是中国人的性格“缺点”,也是没有正确看待“性”的原因。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得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处于被动的尬境。

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在一些特殊观念的加持下,味道也就变了。

的确。鲁迅先生在谈及中国人的想象力时,曾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寸缕不着”,立刻想到与生殖有关的事儿,立刻想到私生子。

这也是金瓶梅,五百年不得翻身的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