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还珠格格驾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注重通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来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在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言外之意,强调隽永的韵味。在艺术形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崇尚中和、典雅之美,节奏舒缓、轻悠,曲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好的音乐能够教化人心,塑造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仁人”品性,起到“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所谓雅乐,是指古代贵族在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雅乐分为文舞、武舞两种。汉魏以后,雅乐有大的改革。
孔子画像《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又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统治者看来,雅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周人就相当注重音乐教育,其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用雅乐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利用音乐的教化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进而巩固周王室的阶级统治地位。俗乐是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与雅乐相对。俗乐用于宫廷宴会时,称为“燕乐”。俗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比雅乐更易于感染人、打动人,因此流行于社会,许多统治者也喜爱俗乐。
论语有音乐,就必然要有乐器。无论是雅乐还是俗乐,都需要用乐器进行演奏,中国古代乐器的种类很多,如今仍然在民族音乐中使用的都有数百种之多。大体说来,这些乐器可分为拨弦乐器、拉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4大类。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乐器。编钟,周代的青铜文明已达到顶峰,所有乐器都是青铜所铸,编钟是青铜乐器的典型。编钟兴起于西周,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音调的高低次序排列、组合而成。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用以合乐(即诸乐合奏),是周代礼制的产物。
编钟与编钟一起组成礼乐重器的是编磬。编磐是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由若干,只悬挂于木架上的音调高低不一的磬排列、组合而成。与编钟相比,编磐在形制上有所改进,制作也更加精细,更便于演奏。在肃穆的宫廷演奏中,“金石之声”“钟鼓之乐”展示的不仅是“乐”的形象,更是“礼”和周文化的象征。古琴即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传说在多年前就已出现。古琴的琴面装有7根弦,琴弦由粗到细、自外向内按五声音阶排列;琴面嵌有13个琴徽以标识弦上音位。
编磐古筝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汉晋以前为12弦,唐宋以后增为13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15弦或16弦。古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其传统演奏技法为:用右手大、食、中三指弹奏;用左手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中指按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变化音。早期的古筝高亢粗犷,有“秦筝慷慨”之说;东汉以后逐渐发展为淡雅古朴的风格。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最早出现于约年前。埙从1个音孔发展到6个音孔经历了约年的时间。6个音孔的埙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发音古朴醇厚而悲壮。笛又称横笛,竹制。
古筝上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按指孔六个,音色清脆,音域较宽。笛是我国最常见的吹管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末期已出现。北方地区流行的笛较短,常用于梆子腔一类戏曲的伴奏,又称为“梆笛”,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左右;南方地区流行的笛略长,常为昆曲伴素,俗称“曲笛”。笛子发出的音古人常以凤鸣为喻,如《太平御览》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箫为单管、竖吹的吹奏乐器,汉代开始盛行。古代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箫的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在封口处开半椭圆形吹孔,音色委婉清雅,音量较小。
笛子在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与合奏。其低音区适合奏深沉的旋律;中音区适合奏优美的抒情旋律。排箫又称为凤箫。把一组竹管排列一起,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制作而成。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用于军队上助威。锣是我国各族常用的打击乐器,以黄铜制成,可以分为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大锣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明清以来流行的十番锣鼓曲,配器上就充分利用了铙和钹各自的特点,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
参考资料《论语●述而》《太平御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