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8日,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率领十六名江湖好汉,埋伏在北京宣武菜市场附近,准备劫法场。
可是当天,朝廷重兵看守,惶惶然如临大敌,场面前所未有。
菜口刑场处,百姓人潮汹涌,议论纷纷,他们不知道要杀的是什么人,竟然这般大的阵仗。
六个人被押进刑场,年轻的二十来岁,年纪大的也不过四五十岁。
劫法场的没有了机会,被杀头的却在继续。
一声令下,刽子手饮酒罢,再喝一大口喷在刀上,第一刀砍了康广仁的脑袋,第五刀斩向的,是谭嗣同。
谭嗣同面无惧色,大声疾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那天杀谭嗣同用的刀叫“大将军”,一把又厚又钝的大刀,一刀下去,鲜血汩汩冒出,脑袋还在脖子上,数刀砍罢,谭嗣同脑袋未掉,监斩人命令将谭嗣同摁倒在地,刽子手用刀剁头,血肉模糊,惨烈非常。
事后“通臂猿”胡七回忆说:这简直不能叫砍头,应该叫锯头。
收尸的时候,谭嗣同连肩胛上都留有刀痕。
被处死的这几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01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说的是郭靖。
中国最早的侠客,当是墨子。
墨子穿着草鞋布衣,手提木剑,行走天下,路见不平拔剑相助,也是那个时代的“武林盟主”,创立墨子学派,传递“兼爱”“非攻”的思想。
谭嗣同从小就被灌输四书五经,科考八股的思想,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墨子。
8岁那年,谭嗣同进父亲的书房,被父亲的姨太太发现,姨太太对谭嗣同很不好,就恶声恶气地问:“你这儿来干什么?”
谭嗣同回:“这是我父亲的书房,我怎么就不能来?”
见谭嗣同顶嘴,姨太太大怒,操起地上的扫帚,往谭嗣同身上就招呼,谭嗣同向旁边一闪,扫帚打在了父亲最喜欢的砚台上。
砚台碎了,姨太太恶人先告状,在父亲谭继洵面前又哭又闹说谭嗣同打碎了砚台,还不听教训。
谭嗣同想解释,可是父亲根本不听,边打边骂,谭嗣同也不再说什么,用愤怒得喷火的眼睛,瞪着父亲。
那一次,谭嗣同偷偷地哭,被母亲发现了。
他就说自己是因为想母亲了。
生在书香门第的谭家,父亲又是朝廷官员,谭嗣同从小接受的,都是四书五经等正统学术,为了科举,学习八股文。
可谭嗣同不好八股,他称那些热衷科举的读书人“鄙儒”“腐儒”,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大字,八股文章也学得一不情二不愿的,比起这些,他最喜欢的就是《墨子》,喜欢不拘一格的侠客。
八股文章不吸引他,可是很多知识都让他着迷,几何算数、西洋科学他啥都看。
02胸中的书卷气越来越厚重,但他和一般的读书人还不一样,他还喜欢武术。
没有几把刷子,哪里能成侠客!
12岁时,随“通臂猿”胡七、豪侠黄方舟等学习武术,从此,“七星长剑”常伴左右。
一个心中装着“大侠”的人,读书舞剑,剑胆琴心,剑胆日长,琴心日益。
谭嗣同学武,除了跟随“通臂猿”胡七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老师:大刀王五。
初次看见大刀王五的时候,谭嗣同就想跟着王五学习武功。
他说:“王大侠,您行侠仗义,武功高强,我想拜您为师”
王五一看,谭嗣同衣着华丽,却一脸正气,炯炯有神的双目中豪气勃发,便问:“你是富家子弟,怎么要拜我这乡野武夫为师?”
谭嗣同说:穷富都是一样的人,我学好武艺,也能如您一般行侠仗义。
王五收下了谭嗣同,和胡七一起教谭嗣同武功。
从此,两人成为忘年交。
03龚自珍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
少年谭嗣同,从名儒学文,从高手学武。
文就琴心,侠义剑胆。
他学文从名师涂启先,将中国经典学了个遍,又接触西方科学,可以说学贯中西,古来留名的侠客,都要明事理,晓大意,否则,就是莽夫。
像《侠客行》里面的“石破天”,那是少数。
现实里面虽然常有“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例子,但读书人仗义起来,脑袋放在裤腰带上,也面不改色。
只是,自古以来,有几根硬骨头,经得起现实揉搓?
18岁那年,谭嗣同填了一首词《望海潮》,里面有一句: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在学文上,他追随前贤大儒,饱读经典文章,研究王夫之,《仁学》惊天下。
他还研究佛学,是有名的佛学新星,其佛学造诣,不浅。
在学问上,谭嗣同是精英。
可很多年后再看,一个人的学识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能吸引人的地方,往往不止是学识文章,还有本身的气质风骨。
古人崇尚“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谭嗣同立言在《仁学》、立功在“维新”,立德在“自身”。
0419岁时,谭嗣同带着七星剑,仗剑天涯。
那时候,中国在列强的铁蹄下,有口不能言,有苦不能说,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偌大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叫嚣,竟然无能为力。
谭嗣同不理解,四万万同胞,竟活成了这样一副样子。
他拿着剑游走于各地,结交名士,探访民情。仗剑策马,射猎取食。
所过之处,只见中华大地野有饿莩,路有死骨。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部犹是,人民复非。
过湘军屠杀太平军、炮轰火焚的安庆城,但见人烟稀疏,草木含悲。
谭嗣同想要找到一条改变这种现状的路,大侠或可救百人千人,可是如何救这国家万万人?
没错,他是善剑术,可是那能救几人?这个国家又如何能因为一人之剑术而改变?要救中国,唯有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曾国藩、李鸿章及张之洞等人进行洋务运动,主张“武器强了就能守国”“船坚炮利”,谭嗣同大大的不赞同,他知道,它不能富国强民,不能救中国于水火。
十年的时间,谭嗣同一人一剑,足迹踏遍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等地方。
行程八万多里,能绕地球一圈。
在途中,他意外得到了另一个剑胆琴心的大侠文天祥的两件遗物:“蕉雨琴”和“凤矩剑”。
从此,他放下七星,拿起凤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心越来越干净,骨头越来越硬。
05年,谭嗣同三十而立。
这一年,《马关条约》签订,全国一片悲愤谩骂的声音。
同年5月,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清政府拒和、迁都、变法。
谭嗣同也愤怒不已,拿剑的手,捏紧了拳头。
中国该怎么办?
"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改革之要,首先在于人的改革,只有人站起来了,国家才能站起来,只有人的思想变了,国家才能变,只有人才多了,国家才能治。
谭嗣同开始创办学校,育人才,开实学。
他写信给老师欧阳中鹄和涂启先,皆得支持。
拉起好友唐才常、刘淞芙等人,一起开办算术馆。
然而,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年,谭嗣同和梁启超,这两位青年俊杰,历史性相见,两人相谈甚久。
听罢梁启超说完康有为的观点学说,谭嗣同似乎找到了知己。
年,《仁学》写完,谭嗣同给梁启超看,梁启超翻开,首页写着:冲决伦常之网罗。
梁启超看罢大惊。
不禁惊呼:复生,你好勇猛。
又说:“你真是冲决网罗的勇士,虽然我和康先生倡变法维新于先,但绝没有你那样的力量。”
这位仗剑天涯的侠客,把剑指向了几千年“吃人”的传统伦理。
06在历史书里,谭嗣同的故事,是从变法开始的。
他是“戊戌六君子”里最重要的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侠,可是他的故事,远比这轻描淡写的文字更加惊心动魄。
年6月,谭嗣同仗剑入京,主持变法,时年33岁。
谭嗣同入京变法,大刀王五作为贴身保镖跟随,照顾谭嗣同的饮食起居。
可是,变法没有维持多久,就遭遇失败,光绪被囚禁,自身难保。
年9月18日,这一夜,天色阴暗,谭嗣同打着灯笼去南海会馆。
光绪被囚,让这些变法的人坐立不安,康有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见谭嗣同,又让人去叫来梁启超。
此时,林旭进来说:“大事不妙,皇上让我们去救他,让康先生赶紧逃”,说着,拿出两道光绪密诏。
康有为看罢,大哭不已。
梁启超来了,看罢也大哭。
谭嗣同说:我想见袁世凯,说服他杀荣禄,除太后,挽危局。
是夜,谭嗣同穿着夜行衣,孤身前去见袁世凯,他骗袁世凯说:皇帝命令他带兵包围颐和园,守住宫门,除掉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造反杀太后的事情,我可不敢。
谭嗣同说:去此老朽,在我而已,我已经召集好汉,你只需杀荣禄,围住颐和园即可。
袁世凯说:荣禄精兵十万,我只有七千人马,如何能办?
谭嗣同看了看袁世凯,豪气万丈地说:到时候你拿出皇上圣旨,同时你给各国打好招呼,看谁敢动你?
说完他拿出事先假造的圣旨给袁世凯。
可是袁世凯没有按照计划行事,反而去给慈禧太后告了密,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收了皇帝玉玺,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
07国内局势剧变,康有为走了,梁启超也走了。
王五对谭嗣同说:
“出了居庸关,东北之地,我打算买一批骆驼牛马,召集游民,我奉你为主,全力支援你的朋友,你的事业。”
很多朋友都劝他走,他就是不肯。他要以一死来实现自己理想,警示一国愚钝民众。王五也许不懂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但作为出生底层的草莽英雄,他能够想到的依然是周全朋友,为朋友肝脑涂地。
可是谭嗣同已经想好了,赴死。
但他心里更明白,所有人都死了,就没有人继续革命事业了,所以他将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梁启超去日本避难。
他说:“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不断有人在劝他离开逃亡,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被捕前一天晚上,谭嗣同将自己的随身佩剑“凤矩”送给王五。他若无其事地从箱子里取出七封家信,都是父亲写给他的。
他模仿父亲的笔记,写好一封信,就烧掉一封原来的信,留下信封,把自己写的放进里面去。
写到第五封,天就要亮了。
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劝他赶紧走,再写就走不了了。
可是他依旧镇静地写,直到写完最后一封。
信写完了,抓他的人也来了。
王五和胡七催他赶紧跳上屋顶逃走,他反过来让他们赶紧走。
王五二人离开了,谭嗣同被抓走了。
谭嗣同被捕后,王五决意铤而走险,联合江湖人士,密谋劫狱,后秘密泄露,刑期提前,王五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血溅中国。
08谭嗣同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可是他选择留下。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谭嗣同要做的,不仅仅说“仁”而已,他要让自己的死变成一副猛药,救醒盲目的中国。让愚昧的国民得以醒来。
在监狱里,带着沉重的铁镣,看着阴森森的墙壁,在墙壁上写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妻子李闰前往狱中探望谭嗣同,泪眼朦胧,伤心欲绝,她说,“结婚十五年,却还没有一子半女,是我对不住你。”
谭嗣同却道,“如今的世道,多生一个孩子,就是多生一个奴隶。”
被捕四天后,9月28日,谭嗣同与5位义士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那一年,鲁迅17岁,离开了家乡的三味书屋,改名周树人,三年后,这位拿笔的英雄去日本学医,可是他发现,医术固然能让一个人身体强壮,可是却无法救醒一个人麻木的灵魂,他转而学文。
希望用自己的笔在那麻木的灵魂中惊起一点涟漪,他写义士夏瑜被杀时,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去买血馒头,令人含泪而悲。
谭嗣同的血,不知道被多少人做成血馒头来吃,也不知道他用自己的死,在当时的人们心里留下了怎样的涟漪。
但在围观的无数群众里,或许有人也想用他的“血馒头”,来治一治自己身上的病。
09谭嗣同曾自制两张七弦琴,命名为“残雷”、“崩霆”。
崩霆琴琴身乌黑锃亮,琴背面魏碑体书“崩霆”二字,很有力量。
其下刻有题款23字:“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
残雷琴浑身黑色光漆,雕有梅花,龙池、凤沼均作圆形。龙池之上刻魏碑体“残雷”二字。
其下刻有行楷35字:“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己苦。遇己苦,呜咽哀鸣莽终古。谭嗣同作。”
“崩霆”琴是嗣同生前最珍爱之物,它和“凤矩”剑一样,总是将其带在身边。
谭嗣同爱琴如命,且善于抚琴。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他不是弹“崩霆”琴,就是舞“凤矩”剑。
琴在《笑傲江湖》中是知己琴,正派刘正风和魔教曲洋相遇,一琴一箫,笑傲江湖,在伯牙子期,是生死相交。
琴在很多时候,是儿女琴,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凤求凰。
可是到了谭嗣同这里,是英雄琴,是侠客琴。
他仰慕文天祥的人品,因为那像琴曲般澄澈纯净、不染纤尘、冰雪情操。
于他自己,其心也足够纯洁。
10谭嗣同死后,王五多次报仇未果。
后王五身死,其首级被挂在城墙上杀鸡儆猴,无人敢收尸,一个叫做霍元甲的年轻人为其收尸。
霍元甲死后,称得上大侠的,就只有在虚构的电影小说中才能看得到了。
故事讲到这里,唯有感叹“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有人说: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偏偏容不下这样的天才和英雄呢?谭嗣同必须以自己的被杀戮来证明自己的正义,这又是怎样悲哀和荒谬的现实啊!这块墓地,既是我们的光荣,难道不也是我们的耻辱吗?
我觉得,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走在同时代的人前面,他比与他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看到了更多东西。
愚人之所以是愚人,不是因为他们走在后面,而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无知”为傲。
而英雄呢?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背负了很多不仅仅属于他的东西,他因为自己的能力或者善良,替很多人负重前行。
所以,人们就算不理解天才,也应该为他们的时代有天才而自豪。
人们就算不爱惜英雄,也应该为他们的时代有英雄而庆幸。
文
不有趣灵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