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公园属于北京海淀区,就在中关村南大街上,西侧是首都体育馆,国家图书馆就在附近,交通便利,重要的是免费。
从地铁9号线和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出来,沿中关村大街向前约二三分钟左右就到了。既然叫紫竹院,竹子当然少不了,看见竹子多的地方就是。
北京的公园虽然很多,但紫竹院是其中的皎皎者之一。这里原是一块低洼湿地,元代郭守敬在高梁河上游开挖长河时,在这里形成蓄水湖,使之成为北京重要的水源之一。全园占地约47公顷,其中水面就占了三分之一。
公园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东门进去右侧有一条翠竹掩映的路,竹风清凉,竹影摇曵,非常惬意。
这片竹林是紫竹林,竹子初期是淡绿色的,一年后出现紫斑,最后变成紫黑色,又称黑竹,是纯正的中国原产,也是很有名的观赏品种,竹杆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乐器等。院内有大量的竹林,紫竹院也因此而得名。
这条路是一条沿着水系的健身徒步线路,全长2.5公里,路口有指示牌,从指示牌中还可以看到公园全貌。
走不多远,左侧有一片枫树林,树木高大粗壮,浓荫蔽日。枫叶到秋天变橙黄或红色,果核形似元宝,故得名元宝枫,是北京地区主要的秋季观叶树种。郁达夫曾说北平的秋天很美,与北京地区盛产这种枫树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这棵山茱萸树引起我的兴趣,因为让人想起王维那首耳熟能详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确实,王维是山西人,这种树的产地包括山西,所以他们插的应该就是这种树上的枝条了。
山茱萸的果实秋天成熟后呈红色,色泽很艳丽,果肉是一味叫“茱萸肉”的药材,可以补肾益肝,还真是个宝。
沿着小路往前走,有一个岔口,一条小路通向河边。路的右侧有山石嶙峋,左侧一颗百年以上的银杏树。北京的银杏树也是非常有名的,到了秋天,树叶金黄,翩翩如蝶,蔚然成景,所以说来北京尽量秋天来,那个时候,路边的枫树火红,银杏金黄,随处皆景。
路的北头是一条长河,这条长河是金代人工开凿出来的,能直通到熙和园的昆明湖。北京有名的京城水系皇家御河游——水上游北京线路,就经过这里。
绿水荡漾,林木葳蕤间双紫渠穿园而过,在这里从桥下与南长河交汇。桥柱上饰有竹叶花纹,桥下流水潺潺。长河北墙外就是国家图书馆。
路的左边有一大片竹林,天然竹制地板形成的游览步道深幽迥复,象一个迷宫。这片竹林有个非常文雅的名字:翠筠烟雨。占地平米,包括观竿的黄纹竹、紫竹、罗汉竹,观叶的菲白竹、白纹阴阳竹、黄条金刚竹和观姿态的箭竹、矢竹、巴山木竹等有观赏价值的竹种20余种,是院中竹文化集大成之处,也是识竹,赏竹和品竹的好去处。阳光下,竹影斑驳的落在身上,清风起,竹叶簌簌作响。小孩子在其中捉迷藏,成年人在这里觅荫凉,外面夏日炎炎天,里面如世外清凉地,真是避暑好去处。
竹林间的空地上有几位老人在踢键子,透过密密的竹林可见他们快乐的身影。笑声不绝于耳,路过的人都要被这快乐感染了。他们的状态如此青春,我觉得是我在越活越老,而他们是越活越年轻。
长河上有石拱桥,半圆形的桥倒映在水面上,虚虚实实,似圆非圆。
循着长河边的健身徒步道行走。河边柳丝低垂,河里水鸭嬉游,对行人视若无睹。
这条健身徒步道又宽又平,右边是长河,左边是荷塘,日光洒树影,水风送荷香,路延向前方,像在铺展一个长长的画卷。
路中建有石桥,桥上有亭,曰“菡萏亭”。对联很有意思:“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将园里多荷花,多竹的特点都点了出来。
桥头一棵祖宗辈的老柳树,院内这样的树有很多。紫竹院建于年,是在原来的遗址基础上扩建的,所以这些老树都有几百年以上的树龄。
画檐雕廊深掩于浓荫之中,阳光穿越而来,不喧不噪。读书,散步,动静相宜,好一个清静纳凉之处。
游船码头停泊了很多的船,红色的画船倒映在绿水之中。远处高耸的灰色建筑与这里仿若隔世,被苍穹统一在一个画面里,成了背景。
一组以中国象棋文化为底蕴的雕塑“跨海东征”。象棋其技虽小,其意深远,可谓“纵横十九路,满盘皆春秋”。
至今都没被破解的象棋残局。
从前这里是皇船停歇处,现在是游船码头。砖石结构的四角方亭很有特点。“亭”在中国建筑里非常普遍,是供人游览,停留,休息,远眺的地方,所以也算是古代的公共事业了。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就已出现,明清以后,方亭多采用抹角梁,所以可以很好的判断它们建成的年代。
一边是竹林,一边是杨柳依依的湖岸。
茂竹间有一台阶,台阶上有一排灰色的庙宇,红色的院门和墙上的红漆十分醒目,门上牌匾写着“紫竹禅院”。墙上四个金色大字“风调雨顺”,这气势与印象中“曲径通幽处,禅房竹木深”的禅院很不一样。
这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是明清时帝后们乘船游西山,拈香小憩,转闸换船的地方。明万历年扩建成为万寿寺下院,乾隆年间扩建了水域,修建了仿江南水乡风光特点的芦花渡,并修了码头、船坞和行宫,将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光绪年曾再次重修。年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辛亥革命后属清廷所有,后被作为私产赠与了当时的军阀。连年战争,政权更替,寺庙里房屋、陈设都荡然无存。此处是年重修的,所以看上去很新。
碑上的铭文记载了禅院的历史及修建的过程,以及禅院的房间数量和功能。落款时间为光绪十一年。幸亏有这么详细的记载,所以后来重修时才有依据。
禅院前的乌龟驮碑。其实这只动物不是乌龟,而是名字叫“赑屃”的神兽,是龙生九子之一,也叫“霸下”。龙头,龟身,有的头上有角,身后有麟麟尾。唐宋年间留下的老赑屃,与乌龟较像,但是与乌龟不同的是有牙齿。这只头上长角,龇着一口整齐牙齿的样子,还真是憨态可掬。
庙宇前放狮子,据说源自于佛祖。《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
禅院西边就是行宫,是乾隆年间修建的。原来有匾“福荫紫竹院”,紫竹院就是由此得名。
唐诗人元稹有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用在这里太合适了。虽然没有宫女闲聊,但这两只石狮子在这里蹲守了几百年,经历了多少人事。繁华终一梦,谁人能千秋。
这里是过去的皇家码头,正好在行宫前方。从前这湖是皇家专享,而今已成为普通人的乐园。紫竹院四季有景,“春风暖筱百花舒,夏霭轻舟翠盖浮,秋雨润芦枫叶艳,冬云瑞雪映松竹”。好羡慕住在这附近的人,可以随时来共享这里的美景。
这棵柳树不知道多少年了,树干都空心了,但生命力依然旺盛,枝条异常繁茂。听说禅院里有颗银杏树,主干遭雷劈已死,但蘖枝滋生,以致独木成林。
西门旁有颗红枫树,不是秋天,却枫叶彤红似火。
紫竹院有“三湖两岛一堤”,堤就是指西堤。历史上说乾隆曾七次下江南,他一定是爱极了江南的水色山光,所以想把江南的风景搬到北京,这样就可以随时游赏了。此堤正好位于景区的西侧,取名“西堤”可谓一语双关。
眼前的山水如画,引人遐想。光影交错的旑旎风光中,却承载着多少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镜游亭”,水天如镜,人在镜中游。春风亘古不变,镜湖绿水长流。这个亭子是重檐的四角方亭。院内的亭子很多,各具特色,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此情此景,好像穿越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此时在垂柳堤岸垂纶,清波湖上泛舟,这一刻的神仙时光也是可以媲美“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吧。
当年金主完颜亮读柳永诗《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燃起“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吞并南宋的雄心。江山如画,就像美人,能倾国倾城。
“一得桥”挨着“镜游亭”,属于西堤区域。
过了一得桥,从这里上到岸边,就到了南线景区。
岸边有小山,山顶上有小亭子。亭顶为攒尖八角顶,非常有气势!曰:“四君亭”,取花间四君子之意。
下了山顶,离四君亭不远,又有一小亭,曰“三友亭”,取岁寒三友之意。仔细看,每个亭子的建筑风格都不一样。
几棵松树感动了我,枝干挺直,枝丫在半空中交织在一起,仿佛在互相鼓励,携手成长。“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霜雪,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不过,这三棵树可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澄澈山房”面水背山,依山势而建,两边有斜廊。有点遗憾没有泉,不过前面有那么一大片水域也不错了。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观山听水,虽没有深山的清幽,此处倒是红尘中隐世的佳所。只是身隐易,心隐难。
山房前有一大块空地,由游廊围合起来。下雨的时候在走廊里既可避雨又能观雨景。古人深谙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善于借景,四周的风景仿佛是嵌在游廊上的玻璃画。他们的智慧通过这些建筑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公园南门有一个双林塔遗址,是明万历四年大太监冯保于所建,并以自己的号命名。后冯保于获罪,此塔归于皇室。清朝时此塔遇地震坍倒,现在只剩塔基。
公园里的茶馆,竹篱竹门,藤桌藤椅,若无事,偷得浮生半日闲,品茗读书,岂不美哉。
莲桥是一座木石结构的拱桥,因横跨莲花河而得名。属于中线游览区,主要包括两岛,即青莲岛和明月岛。桥边的大柳树上栖了好多灰鸽,这些鸽子非常自在,人走近了它也不慌张。
紫竹院有三湖,这片水域是其中的莲花湖,很大一片。五月末的荷花还未绽放,但水面清圆,小小风荷举,已经初具规模。
桥头有大块山石,石头标示本身也是公园一景,石上的文字,石上的印章都是公园造景的一部分。
过了桥,迎面看见一片红枫,在绿树中非常醒目,象一片红云。紫竹院里的红枫并不多,主要在西门和这里,别的地方并没见到。
又一个曲径通幽处。“幽篁百出,翠竿累累”,紫竹院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真是名符其实。从竹林小路可以到达到岛上的小山顶。
山顶上也有亭子,亭曰“揽翠亭”。此亭为木石结构,上下两层。四角飞檐,简洁明快。站在亭上可以总揽全园风景。
下了亭,路边有石桌石凳。这张石桌呈长方形,上面有纹饰,表面十分平整光滑,让人忍不住想多摸一摸。
再往前就是八宜轩。“诗书画印景宜人,雨雪风霜竹益翠”,此为八宜也。
八宜轩正对着荷塘,荷塘边有石桥,桥上有青莲台为座,是观荷纳凉的好去处。此岛名“青莲岛”,估计来源于此。
荷塘中心有一小岛,岛上树木参天,状似青螺,名曰“青螺岛”。
八宜轩往北,过虹桥,便是明月岛。紫竹院里有名的景点“箫声醉月”就在这里。
桥头有大块山石,上书“明月岛”
往里没多远,路口石头上写“醉秀坡”,沿着山坡上去就是“待月轩”。
古人吟月的诗很多,认为月上有嫦娥,因此“待月”总与美人联想在一起。《西厢记》里就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弄影,疑是玉人来”的句子。
步月廊和待月轩是连在一起的。“步月廊里听凤管,待月轩前看婵娟”。从这里能清楚的看见水上明月。
这个藤蔓也不知长了多少年,爬满了花架。
古木浓荫下石头圆桌圆凳,仿佛被空气润湿了。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写的“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这片茂密的树林里有棵雌雄同株的百年老树。白居易《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颗树仿佛在证明什么。
再往前是水榭,也叫“问月楼”,建在水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处正在重修,重修后会成为文艺活动场所,一定很美,不过要到十一月份以后才能开放。从这里往北过长河就是北部景区了。
长河北岸是自成一体的筠石园,建成于年。迵异于长河南岸的开阔大气,筠石园地势起伏,山水环抱,植物布置精细,亭廊建筑轻巧,是一处以欣赏松、竹、石为主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小园。
这些鸽子已经对人类产生了信任,完全无视游人从它们身边走过,依然闲庭信步。能够彼此信任,无论对人还是对鸟都是幸福的。
站在桥头看水流向远方,怎么忽然想起黛玉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流水潺潺不知归向何处,总不免让人有些怅然。流水无情,因为它从不为谁停留,就像岁月,若干年后,物是人非事事休。
据介绍,江南竹韵景点是筠石苑的精品之作,有江南园林精巧纤细的特点,是一处以松竹石建景的“沉园”。所谓“沉园”,即低于周围地表3~4米。
松竹石彼此借力,精巧细致,营造江南庭院的清雅意趣。虽系人力,难免矫揉,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
有位旗袍女子在园门下拍照,百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款款而行,欲化身江南女子。
山石层叠,上书“”清凉罨秀”。不远处瀑布喧豗,水珠迸溅,给夏日带来清凉世界。
古人用词极简而形象,除了“清溪泻雪,石磴穿云”,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下有水潭,清可濯足,浊可洗缨。曲水流泉,泉声淙淙不绝于耳。旁边有高丘,丘上建小亭,曰:“聆涛”。
这里是梅园所在地,此时梅花已谢,反而成就了这一大片繁花,虽细弱纤巧,但开得不亦乐乎。
有女子在描花,专注细致,线条优美清丽。阳光下的努力透着光芒,那些热爱美好并为之努力的人让人钦佩!
儒雅的友贤书馆粉墙黛瓦。屋角檐底,棕柱飞翼,阶上窗下,无不体现出灵动秀美的江南建筑风格。这飞翼太有特点了,十分的夸张。
为了营造书馆的清雅,把石头也算计进去了。
惊艳的江南庭院,棕柱黛瓦白粉墙,小桥流水花木傍,石台亭阁,垂柳青松,淡雅质朴。
借景为虚,造景为实,亭院与自然环境彼此相融。
长长的游廊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审美。
山石嶙嶙有趣,荷风徐徐送香。石径藤萝掩映,苔藓成斑。石径旁有一个小山洞,水从洞中流过。
很喜欢钻山洞。桃花源记里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近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从山洞里出来,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如此,不过,这个山洞不大,有胜于无,也可觅些乐趣。
这片荷塘虽不如大湖,但与山石成趣,旁边佳木葱茂,也是怡情悦性的好去处。
举目皆如画。四时景宜人。都市的生活喧嚣,我们需要偶尔独处的清静;外面的世界热闹,我们需要听听内心的声音。不一定要驱车远方,在这里,在竹林深处,在山头亭台,在水声喧泻中,在鸟鸣花香里,你能找到寂静!“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里就是最好的免费公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