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在唐风宋韵里寻觅那年那月麟开祥趾

来源:箫 时间:2022/12/29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天祭拜土地神的遗俗。又是一年中秋至,三秋桂子飘香,十里荷风纳凉,看彩云追月,听夕阳箫鼓,在这疏风朗月之下,读唐诗宋词,在古人的字句里,寻觅那年那月。

最让中国人乡愁满满的中秋诗词莫过于《水调歌头》(宋·苏轼)。堪称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的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奇拔的构思,独辟蹊径,在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中,层层交织,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是苏轼旷达的一面,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在他的另一首诗里,同样写月,也是月到中秋,却有不一样的表达。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全诗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这里描写的是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可以说是最悲情的一首诗了。

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节日,但为了生活,父母与子女往往天各一方,有多少个空巢家庭,就有多少空巢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在多少个该团聚的佳日,他们似乎漠然了离情别绪,淡忘了这个传统的节日。不仅在现代,在盛唐的月下,同样也有孤清的人儿独自轻吟,那最清冷的中秋诗词莫过于《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全诗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人生的不顺意,凄清多伴着寂寥。唐·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写道: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从中秋的月色,想到望月怀人,全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当然,人生的失落应只是生命的片段,亲情割不断,相守相望的日子才是生活的全部。杜甫在《月夜》中写道: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同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却也独步古今,诗中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中秋之夜怀念远方,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唐气象,盛唐诗的雄壮浑厚应是大唐气象的特有气质。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写道: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是一个古老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思念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在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撩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又一层撩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它是如此的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在李白的诗作里,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同是一轮圆月,已不再是中秋的那个月了。今天看月还是唐风宋韵中的月,我们也只能如张若虚在诗写道的那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