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埙吗?有些地方叫“泥箫”,江南地方叫“小梨喽”、“呜嘟”,它是一种用黄胶泥做成的民间乐器。古代叫埙,史书《聂氏三礼图》中描述的形状说:“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之句,“埙,土音刚而浊;,竹音柔而清。”两者“刚柔相济”,可见那时埙已经是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了。
在著名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遣址以及山东大汶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出土过泥捏烧制的陶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一口一孔属椭圆形,距今多年的历史。商代晚期烧制的五音孔陶埙能吹奏出五声音阶。从周代以后埙多用于宫廷雅乐,大如鹅蛋,有球状椭圆形、鸭梨形、牛头形等多种形制。上尖下平中空,颈上一孔为吹口,1至5个音孔不等。
牛头形的埙据史书《野洲情趣》记载:五千年以前,大地上野草丛生,人口稀少,耕牛隐入其中不便寻找,牧童就地取材,捏成泥埙,“呜哇,呜哇”可以唤牛、壮胆和玩耍。从中可见埙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并且植根民间。
埙的音色独特,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十分深厚。在商周时期埙的地位十分崇高。主要因为商周时期的音乐文化与巫密切相关,祭祀时通常需要音乐舞蹈一同配合,歌舞也是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埙幽深凄婉的音色,悲苦悠然的独特风格,赋予了其神秘高贵的气质,商人利用埙的独特风格使祭祀活动更好的开展。
在周代时,中国的雅乐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埙就作为“八音”之一的“土音”之首,在整个乐队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谐商低音的作用。古人说“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奇迷失,将以金石同恭、启笙、竿而启批极”。《诗经·小雅》中就有“佰氏吹埙,佰氏吹篪”的文字记载,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力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见古人对埙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乐队的重要乐器。
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其形古拙质朴而不失典雅,其声古远淳厚而不失真切、和谐虚涵而不失率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精髓即“和”的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宫廷中,埙一直在使用,历代圣贤、雅士都对埙十分偏爱,古人还说埙的声音是“立秋之音”,听了能够清志修心,安神养性。
在现代,埙也一直被人们所欣赏,西方人更把埙称作是“魔瓶”,像瓶子一样的乐器居然可以发出如此悠远绵长的声音,实在像神秘的东方一样具有魔力。
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态也越来越焦躁不满,在焦虑暴躁的时候不妨去听一首埙吹奏的曲子吧,或许能帮你舒缓一些压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