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有人在今北舞渡镇贾湖村劳动,劳动之余在村东的沟坎、井壁上发现了人骨和红烧土颗粒,他赶紧跑去向村长报告。村长请来了专家探查,后来经过专家确认,这是一处九千年前的新时代遗址。
后来经历了从年到年的六次发掘,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的饮料、中国最早的家猪和具有驯化特征的稻米等,其中,最具有文物价值的,是在随葬中发现的30多支骨笛。
其中,一件骨笛最为引人注目,其出土时放在墓主人左股骨外侧,刚好是手自然垂下拿得到的位置,出土时断为三截,但经考证骨笛并非入土后断裂,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折断,墓主舍不得丢弃,就一直放在身边。为了让笛子可以继续使用,墓主钻了14个小孔在两处断茬处,用细线精心缀合,可见主人对骨笛的珍爱程度。
贾湖骨笛多使用鹤骨作为原材料,鹤骨约等于人骨硬度的30倍,加工难度十分大。古人是用由水晶或坚硬的石头等材料所制成的钻头,使用钻头一点一点螺旋往复转动开成。制作骨笛之前先测量计算,在管身上留下记号,然后再开孔。有些笛子主音孔旁还有小孔,经研究判定为调音孔,一般情况下开孔后要先试音,如果音律不准,还可再开小孔做微小调整。不同鹤骨的质感也不同,不同材料的音色和音律也不相同,每一次骨笛制造都要重新度量,需要制作人极高的耐心和强大的信念。
贾湖骨笛区别于横吹之笛和竖吹之箫,它是以骨管的一端作吹口,管身斜持,管口与嘴呈45度斜角,演奏时两唇如吹口哨般贴着管端吐气,通过气流在管内壁摩擦震荡发音。实际演奏音域至少可以达到两个八度,若以十二平均律为参照,大多数七孔贾湖骨笛的音准误差都在普通人耳难以察觉的范围内,音乐声学特征几乎完美,完全可以达到现代笛萧乐器那样的演奏效果。
在骨笛出土后年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还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了一首五声阶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九千年前的骨笛所发出的美妙旋律引起了轰动。据发布会上音乐专家所说,骨笛和现代民族管乐器很类似,会运用打小孔的方式,调整音孔的音差,说明九千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有了音差的基本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音律水平,因此,贾湖骨笛有“中华第一笛”的美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