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草木结着冬季的草雾,银珠在蛛网间流动,滴落于泥土之中。在空气中凝结的除了早上的雾气,还有枝桠上停睡的栖鸟,天边放射的晨光,空气中流动的是那一抹笛声,那流动的一抹炫彩和轻快。
沿着楼梯缓缓而上,笛声像香味一般越来越浓厚。来到顶楼,打开门,扑面而来的清风和笛声,在耳边缠绕绵延,贯耳的笛声向身后蔓延,而那吹笛者就是李志成。
?
李志成
青年笛箫演奏家、“中原笛派”传人、笛乐大师孔建华先生嫡传弟子、现任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笛箫专业讲师、湖北师范大学民族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笛子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笛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刻骨铭心
▲《故乡的回忆》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他与友人站在琴房的楼顶上,打开窗户,练习长音。在长期练习之后,他当时了有全身打通任督二脉之感,笛声的穿透力也达到了最强。因为在练习了四五个小时之后,人的身体机能达到了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演奏时也能够随心所欲。那日,他达到了人笛合一的境界,至此难忘。
关于箫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情景,是那次在广场吹奏。广场四面被房子环抱,箫声从自我发出,在四面八方得到回应,那种共鸣感与回应感也使他非常难忘。在大学期间,他自学箫,因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没有开设箫的专业课程,所以吹奏竹笛之人一般会摸索着前辈的足迹,在笛子的演奏之上,再对箫的演奏进行探索。
笛箫异同
笛箫最大的共通之处,就在于两者同属于边棱震动的乐器,汉唐以后,笛膜产生,逐渐形成了横吹的竹笛。箫的音色徐徐而来,平和,声音有如老者,在演奏时气息更加平缓。笛子的声音清脆,有如“凤鸣”。演奏笛子时声音靠前,演奏箫声音向后,犹如美声一般。这两者之间只有风格上的区别,没有演奏难度的分别。
从音色的共性上来说,笛箫的音色本质具有通,透,亮的特质。从个性上来说,他认为音色的风格又会有所区别。比如张维良老师,音色偏文人化,且开阔深邃,给人的感觉就像站在高山深处看到了一座古庙,能够看见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色;再比如戴亚老师演奏音色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极高,音色之感更象是中世纪巴洛克的建筑,具有国际性;还比如詹永明老师是杭州人,音色能呈现江南水乡之感,如水一般华丽,让人能够置身于姑苏城外,西湖边漫步。因此,音色的个性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在学习笛箫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演奏的共性,首先要学习好基础知识,他特别强调是音准和节奏的学习。平时,他建议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演奏经典的广东音乐或者江南丝竹,感受合奏的快乐。笛箫从原则上来说可以和任何乐器合奏,比如琴箫和鸣,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除了技巧以外,还要秉持着一个循序渐进的心态,切忌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不能舍近求远,更不能本末倒置。心态和学习的路径,一定是先从基本的练习和知识开始,要做到脚踏实地。
▲《数蛤蟆》
笛箫教育
夏飞云老师根据《草》的诗意创作了一首箫曲,首吹为张维良老师。在大学期间跟随张维良老师学习的他,年举办本科毕业音乐会,有幸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成为第二个演奏这首曲子的演奏家。笛子的独奏曲举不胜数,何以千计,但是他认为这也不能说中国的洞箫没有教育体系。比如,张维良、荣政、周可奇、戴树红等笛箫名家都先后出版过有关于学习箫的教材,教材中从练习曲到独奏曲都有详细的介绍。
但是,当今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将箫纳入系统的学科建设之中。比如,音乐学院下属的表演专业中只有竹笛表演专业,而没有箫的表演专业。再者,如综合性的大学也没有箫的专业设置,而是将其同葫芦丝、陶笛、排箫、甚至尺八等乐器纳入中国竹笛这样一个大的教育范畴之中。中国的竹笛教育比较系统化,从基本功到传统曲目,再到创作曲目,最后到协奏曲,是有中国竹笛教育体系的,但是箫的演奏文本和视频教材只是凤毛麟角。箫是文人雅士自古以来喜爱的修身乐器,箫和笛在目前中国的竹笛教育中是不分开的。
在当下中国有很多的笛箫爱好者,他们在中华笛箫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认为在这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这过程之中,难免会有人以一些不正确的衡量标准去评判一位笛箫演奏家演奏水平的高低;也有很多人急功近利,将笛箫当做一种工具,妄议笛箫音乐;有人忽视笛箫基础技术的训练,而一味地夸大和神化其文化属性;这几个误区,他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只要我们从内在上理解笛箫音乐,文化的复兴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和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