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新书架好竹连山觉笋香从古诗词中品读古

来源:箫 时间:2023/11/26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中国古代爱吃、会吃的大诗人可不少,“万人迷”苏东坡,仙气飘飘的李白……诗词与美食都有着许多难以言表的意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如此不可忽略、如此引人入胜的一部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年12月1日,《好竹连山觉笋香:古诗词里寻美食》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古诗词中寻章摘句觅美食,在诗词歌赋中体味烟火人间,更是寻觅古人意趣、情味的有趣旅程。

全书选取37首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分为蔬食第一、鲜味之美、五谷丰登、花果飘香、四季食俗、饮食杂记等6大类别,介绍食物食俗的源流演变、传统习俗、历史典故等内容,每章配有精美插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兼备,是一本有关传统美食、节气食俗等知识的优秀读本。

古时有种菜,名“菘”。不但名字优雅,在第一次吃它的杨万里眼中,它如冰雪,如玉石,如水晶,“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永蔬与雪虀。”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赞美这种蔬菜才好了。而南齐的周颙被问到哪种蔬菜味道最赞,更是用“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一句简洁优美的“食评”,把它推到一个新高度。可你知道吗?菘,就是今天在你眼中平平无奇的白菜!

在“蔬食第一”章节中,还有许多趣事、雅事、乐事。比如“吃笋”在历代文人心目中,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一种别样的文化体验。而当樱桃与春笋作为CP同时出现在诗词中时,它们就是春季悦目可心的物产代表,其地位之高,非其他食蔬能及。从唐代郑谷的“恨抛水国荷蓑雨,贫过长安樱笋时”,到宋代陆游的“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再到明代唐寅的“一番樱笋江南节,九十光阴镜里尘”,至清代陈维崧的“樱笋年光,饧箫节候”……时光流转千年,阳春三月便以“樱笋年光”“樱笋时”也逐渐成为“阳春三月”的样貌永远地定格在诗词之中。

最让人流口水的章节,非书中“鲜味之美”部分莫属。无论是“烂煮春风三月初”的“鲜笋趁鲥鱼”,还是“菊留秋色蟹螯肥”的“蟹与诗与酒”,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之中,不但鱼蟹羊肉之绝妙美味飘出纸外,萦绕口鼻,而且诗人“左手持蟹螯,右手持酒杯”的旷达不羁跃然纸上,令今人心向往之。

快节奏的现代人生活,日常饮食越来越追求方便快捷,很多年轻人更是靠外卖“续命”。对节气、节气饮食传统的重视无形中成为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对家乡的思念、对精致生活的向往。立春要吃春菜,夏至要吃凉面,中秋赏月更是少不了一盘月饼,到了冬日落雪时自然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些“四季食俗”,讲述的是饮食习俗与传统,表达的却是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学。

虽然名为“古诗词中寻美食”,但涉及内容不仅是美食。在“饮食杂记”一章中,不但有中国人的餐桌美学、诗人美食家陆游的“养生心得”、辛弃疾的“英雄泪与烟火气”,还有廉颇、纪晓岚等历史上有名的“大胃王”的故事,以及“古人充满想象力的醒酒方式”……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字也不只是在说食物本身,更是一种对饮食环境与氛围的高级追求。“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在唐代诗人许浑的这句诗中,前半句诗里的七个字,就让人看见三种颜色,红、青、紫凑成一盘,只一眼就让人垂涎三尺。

名家笔下生美味,古代吃客故事多。《好竹连山觉笋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细腻立体地讲述我国深厚的美食文化与历史,让读者沉浸在古诗词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

本书的作者刘菲是位80后青年诗人、美食家。近年来,业余时间专注于诗歌写作和历史研究,特别是饮食文化史,窥察古人饮食风貌,探寻美食文化底蕴,传承饮食审美理想。撰写发表《夏至面:面面俱到,才是夏天》《宋人茶事:盛世之清尚》《汴梁人的口腹之欲》等文章。

37幅意趣盎然的原创插图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插画师母隽楠是青年艺术家、自由插画师、动画导演、漫画家,她潜心研究实验绘画,把实验水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与不同新型艺术媒介的应用,作品典雅清新、栩栩如生,与文字相得益彰,十分出彩。

书画琴棋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总是惯于把食物简单归类,雅的,俗的;轻的,重的;超然物外的,红尘之中的……似乎诗歌这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就必然是雅的、有距离的;食物这种生活必需品,就必然是俗的、接地气的。在刘菲看来:“其实,生活哪儿能这般简单拆解。诗词与美食,究竟哪个更重要?人们可能会各执一词。诗歌,是平凡生活里灿烂的闪光;吃饭,是一件最微小的‘大事’。歌以咏志,人生有了‘诗’才有意趣;民以食为天,人们有了‘吃’才有延续。诗人美食家焦桐这样描述他心中的‘诗’与‘吃’:‘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