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文已经大致讲了在宋元时期,市民们最热衷的音乐风格。当然,音乐是少不了乐器的,丝竹管弦之声为人声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意蕴和情调。而我们今天话题的落脚点,就主要在宋元时期的乐器上。
到了唐朝,中国的传统乐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且种类丰富了。而宋元时期,一方面继承了这些琳琅满目的前代乐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创造。
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乐器主要是筚篥、大鼓、杖鼓、拍板、笛、琵琶、方响、笙、排箫、箫管、阮咸、七弦琴、嵇琴、秦(轧筝)等。前面几种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它们沿袭了唐朝教坊的旧制,在宋代宫廷教坊十三部中都各有专列,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出现了集中新兴乐器。
杖鼓:腰鼓类乐器,“广首而纤腰,左拍以手,右击以杖”。这种杖鼓不仅用于合奏,也经常会用来独奏。
笙:笙在宋以前以13个17簧为主要种类,到了北宋景德三年(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分为竽笙、巢笙和笙三种,此后在宫廷和民间普遍流行。宋初四川地区还曾出现过36簧的凤笙。
琵琶:到了宋元时期的琵琶发展出了更多的“品”,扩充了音域,并出现了琵琶独奏曲。《海青拿天鹅》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元代杨允浮《滦京杂咏》就中有“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诗句。此曲生动的描述了海青(打猎所用的一种青鵰)与天鹅搏斗时激烈的情景,展现了北方人民的狩猎失衡或。全曲共18段,主题鲜明,结构也比较完整,以合尾的形式贯穿全曲。
排箫:编管乐器,宋以前称“箫”。
箫管:既近代所说单管竖吹之洞箫。
秦:又名轧筝,形制似筝瑟,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七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至今民间仍保留其形制。
嵇琴:宋朝新兴弓弦类乐器,又名“奚琴”,由奚族传入中原。圆形琴筒,有两根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之间,与后世胡琴形制特征相仿。南宋时嵇琴已经被应用于宫廷教坊大乐,成为重要的旋律乐器之一。
除了上述原有并经过了大幅度改善的乐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新乐器,比较大的有三弦、火不思、兴隆笙等。
三弦:弹拨乐器,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张三根弦,故名“三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颈为指板,比较长。琴身两面蒙以蛇皮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
火不思: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
兴隆笙:既西洋早期的管风琴。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前的中统间(-)由中亚传入我国,仅用于宫廷宴会。
宋代的器乐演奏相当普遍,在民间也会有丰富多彩的器乐活动。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并且广泛流行,还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合奏形式。南宋时期在瓦子勾栏中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包括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而在宫廷中器乐合奏也非常盛行,并且有规模非常宏大的教坊大乐,而民间的器乐合奏形式对宫廷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不过,在所有的乐器中在,成就最高的还是当属七弦琴。
七弦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七弦古琴,在宋朝极为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它迎来了显著发展。无论是演奏技术还是创作数量都突飞猛进,并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同时,也因为它多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因此多了许多托琴言志的作品,在琴曲创作的深度方面,较前代有了极大的突破。
唐代,在外来音乐的冲击下,古琴艺术的社会地位一度受到影响。到了宋代,它迅速地恢复了正统音乐的地位。宋代多位皇帝都热爱古琴,宋太宗赵匡义身边不但有“鼓琴为天下第一”琴侍诏宋文济,而且独出心裁地下令将七弦琴增为九弦。宋徽宗赵佶也嗜琴如命,曾专门设立“万琴堂”,搜集南北名琴绝品。
统治者的偏好,对于促进古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同时,作为中华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在外族不断入侵的文化背景下,也成为宋代文人坚持民族气节的象征。由此,宋代古琴产生了许多有师承渊源、世代相传的艺术流派。人员朱文济的琴艺在门生代代相传之下一直流传到了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纵贯北宋一个半世纪之久。而不同的流派也拥有不同的技术和演奏风格,宋成玉磵《琴论》云,“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就是对不同流派的高度概括,尤为推重浙派质朴而细腻的演奏特色。而琴技成就最高的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而他的代表作则是著名的《潇湘水云》。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生卒年不详。景定、咸淳间(-)以琴知名于世,曾为光禄大夫张岩的门客,其间整理过抗金名将韩侘胄的祖传古谱。以郭沔为师承的琴学流派,被称为“浙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潇湘水云》为郭沔在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所做,明朱权《神奇秘谱》解题中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
现存的《潇湘水云》琴谱多达五十多种,明代原为十段,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自问世以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许多琴谱专集都收载了此曲,并被历代琴家公认为优秀的琴曲之一。近年,有采用古琴与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变形式演奏此曲。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除了郭沔之外,刘志方《鸥鹭忘机》,毛敏仲《樵歌》《渔歌》《山居吟》等也是流传后世的佳作。琴家们借琴言志,以乐为笔,记下了统治阶级的无能、时代的苦难和内心的愤懑悲哀,这些深刻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深重而不可磨灭的一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