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爱霞(左)和毛继余(右)在舞台上唱《韶山山歌》。
毛爱霞(左)和毛继余(右)。
年年底,在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迅(中)与毛继余(左)、毛爱霞(右)聊山歌。(资料图)
毛爱霞在非遗传习所教学生唱韶山山歌。
红网时刻11月26日讯(湘潭分站记者刘格)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一座以音乐命名的城市。相传韶山因舜帝南巡奏韶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而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温和柔美的“韶乐”与当地民风逐渐相融合,从而产生了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的韶山山歌。如今,韶山山歌已成为湖湘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年韶山山歌入选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毛爱霞和毛继余两位山歌能手成为韶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来自民间的音乐生命力
“郎在外面唱山歌,妹在房里织绫罗,我的哥诶!丢下绫罗我不织,丢下梭子我不梭,我一心收拾听山歌......”近日,记者走到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一曲纯正的韶山方言歌曲悠悠传来,记者闻声来到园内的非遗大舞台,只见台上站着一男一女,均已到古稀之年,他们用纯正、质朴的韶山方言,高声清唱情歌《韶山山歌》,没有伴奏,空旷质朴;没有修饰,原始而又率真,令人沉醉其中。站在台上的二位正是韶山山歌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毛爱霞和毛继余,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山歌王”。
在曾经闭塞的韶山冲,山歌仍是韶山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哼着山歌去劳作,对着山歌找媳妇,喊着山歌思亲人,唱着山歌庆丰收。77岁的毛爱霞和75岁的毛继余是韶山冲的同乡,搭档演出了十年。毛爱霞擅长演唱平腔山歌,音调温和委婉。毛继余擅长演唱高腔山歌,颤音铿锵且多变。“那个时候,不管是插田、砍柴还是做其他农活,大家都喜欢唱几句山歌。”毛继余说,“只要哪个一开腔,大家就跟着和起来了。”
“山歌都是清唱,我已经在韶山冲里唱了几十年,能唱出来首山歌,每一首歌都已烂熟于心。”毛爱霞介绍,韶山山歌都唱的大多是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爱情故事等,以七言三句体或五句体为主,这种山歌靠村民们口耳相传,在韶山市韶山乡、大坪乡和杨林乡及周边流传了近千年。
山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岁月不知,唯有山野之歌在韶河流淌过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时至今日,韶山山歌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活力,蕴藏量极其丰富代表作品有插田歌、扮禾歌、收工歌、赞新屋、思郎君等。
“三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山走。鹏爱奥一生不变,船家他问我是哪来的客呦......”“太阳出山呢,红彤彤,我们村里开秧田,开秧田......”上世纪60年代,作曲家白诚仁根据韶山山歌曲调编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和《日出韶山东方红》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红遍大江南北。
近年来,韶山山歌还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湖南,带着它独特的腔调到全国各地交流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韶山人民真挚淳朴的情感。
希望山歌唱响唱远
随着农耕文明的衰落,山歌失去了依存的土壤。老年歌手相继离世,年轻歌手后继乏人……韶山山歌面临失传的危机。据韶山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韶山山歌的传承人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是老人。
韶山山歌的危机引起了韶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7年,韶山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整理收集歌曲首,歌词多字,并组织山歌能手试点教学。8年韶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韶山山歌大赛。年,韶山市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向省文化厅提交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报告……
“山歌已经传唱了几千年,况且毛主席是出生在韶山。我希望山歌不会在后代中遗失。”毛爱霞说,作为韶山山歌传承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推广韶山山歌。年6月,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韶山学校挂牌成立。毛爱霞与毛继余,成为了传习所的教师,教孩子们演唱韶山山歌。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了韶山山歌的学习中,韶山山歌可以说是后继有人了。”毛爱霞表示,在新时代下,希望韶山山歌能越唱越响,相信韶山山歌这朵韶山民间艺术的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60.html